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大闸蟹名字由来的探究

浏览历史

大闸蟹名字由来的探究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4-06-22
阳澄湖大闸蟹
 
  大闸蟹,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然而,关于其名称的由来,却鲜有人知。宋代傅肱在其《蟹谱》中,记述了捕捉螃蟹的方法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大闸蟹”这一名称的源起与其独特的捕捉方式密切相关。
 
  在宋代,随着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渔民们逐渐掌握了捕捉螃蟹的技术。傅肱在《蟹谱》中提到,秋冬之交,螃蟹会顺流而下,归入大海。这一自然现象为渔民们提供了捕捉螃蟹的机会。苏州一带的居民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在江浦(江河的支流)中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设置竹编的“帘”来截住螃蟹的去路,从而进行捕捉。
 
  “纬萧”和“帘”是用竹子编成的障碍物。渔民们将这些竹编帘设置在水流湍急的江浦口,利用水流的冲击力,使螃蟹无法顺利通过,从而被迫停留在帘前。竹编帘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鱼闸或捕蟹闸,起到拦截的作用。这种捕捉方法既简便又高效,极大地提高了螃蟹的捕获量。
 
  “闸”在古代是指用来控制水流的设施,如水闸、船闸等。竹编帘的设置,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临时“水闸”的作用。它不仅截住了螃蟹的去路,还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捕捉环境。这种捕捉方法,正是大闸蟹名称的由来。
 
  “大”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捕捉螃蟹的装置较大,覆盖范围广,能有效拦截大量的螃蟹;二是指捕捉到的螃蟹个头较大,肉质饱满,品质优良。这种捕捉方法捕获的螃蟹往往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受海水和淡水交汇处的丰富营养滋养,体型较大,味道鲜美。因此,人们逐渐将这种方法捕获的螃蟹称为“大闸蟹”。
 
  “闸”字在这里的运用非常形象生动,既突出了捕捉装置的功能,也强调了其在捕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现代意义上的闸门类似,竹编帘在特定季节被设置在江浦口,起到了控制和拦截的作用。这种装置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古代渔民的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闸蟹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一带的特产。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大闸蟹往往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成为节令美食的代表。苏东坡、杨万里等诗人,都曾在诗词中赞美大闸蟹的美味和捕捉之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而大闸蟹恰好在这一时期最为肥美。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品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寄托了对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大闸蟹因此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其名字也随之深入人心。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诗词歌赋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大闸蟹作为一种美食,自然也成为他们笔下的重要题材。苏东坡曾写道:“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他以风趣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对大闸蟹的钟爱。这样的诗句,不仅展示了大闸蟹的美味,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大闸蟹这一名称的由来,既体现了古代渔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从傅肱的《蟹谱》到现代人对大闸蟹的喜爱,这种美食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每当秋风起,蟹黄肥之时,人们品尝着大闸蟹的美味,感受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意。大闸蟹,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字背后的故事,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