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笔底生风骨:齐白石笔下的螃蟹与民族气节

浏览历史

笔底生风骨:齐白石笔下的螃蟹与民族气节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5-06-17
阳澄湖大闸蟹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齐白石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他以花鸟、鱼虾、草虫、蔬果等题材闻名,尤其以虾、蟹、鸡雏三类最为精妙,被誉为“三绝”。然而,齐白石的艺术造诣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他那一笔风骨、满纸丹心。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以画笔为武器,借画言志、借画讽敌,其中尤以两幅螃蟹图最为人称道。这两幅作品不仅代表了齐老艺术上的高峰,更折射出他作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与良知。
 
  一、画蟹三绝中的“斗志”
 
  齐白石画蟹,有着独特的笔法。他擅长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蟹壳的坚硬与厚重,再用几根有力而灵动的线条勾勒出蟹脚的张扬、蟹钳的威风。蟹虽小,然生风骨;笔下生情,亦有浩然之气。
 
  但在抗战初期,这些“风骨”有了新的寄托。齐白石拒绝与日伪政权来往,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勇气的。敌伪常以高价“买画”为名前来骚扰,意图收买、胁迫,甚至以艺术为通道进行文化渗透。齐白石非但不为所动,反以画作正面回击。
 
  他画下一幅螃蟹图,题诗云:
 
  老年画法没来由,
  别其西风笔底秋;
  沧海扬尘洞庭涸,
  看君行到几时休。
 
  诗意直白,批判意味浓烈。这里的“西风笔底秋”,既指画中的时令,也隐含时代的肃杀。“沧海扬尘洞庭涸”,更是警告侵略者搅乱海疆,终将自取灭亡。末句“看君行到几时休”则是一针见血的嘲讽,表达了对敌人灭亡命运的断言与不屑。
 
  这一幅画,齐白石并未卖出,而是高挂在家门口。它不再只是艺术作品,而成了抗战的宣言,一面无声却响亮的旗帜。
 
  二、再画螃蟹:胜利前夕的讽刺之笔
 
  随着中国抗战节节胜利,日本侵略者陷入苦战泥潭。就在抗战胜利前夕,齐白石再度画下《螃蟹图》,并题诗曰:
 
  处处草泥多,
  行到何方好?
  昨岁见君多,
  今年见君少。
 
  诗句看似闲适,实则锋利如刀。蟹本为水中物,离水而行,“处处草泥多”既显困境,也暗喻敌军泥足深陷。“行到何方好”乃无处容身之意。而“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表面是自然规律,实际是对日寇节节败退的描写——去年还在各地横行,今年便已兵疲将溃,踪影难寻。
 
  画与诗相得益彰,不怒而威。蟹虽不语,但它那横行的姿态、挣扎的样子,似在演绎侵略者的末日挣扎。
 
  三、文化的担当:齐白石的艺术良知
 
  齐白石出身农家,少年学木匠,后来靠自学画艺、篆刻、诗词,一步步登上艺术巅峰。他晚年自号“白石老人”,一生低调质朴。然而在国家危难时刻,他却挺身而出,以画为剑、以诗为枪,捍卫民族气节。
 
  许多艺术家在乱世中选择沉默,甚至曲意逢迎,但齐白石没有。他不与敌伪合作,不接受对方高价购画的“恩赐”。有一次,一位日伪高官欲以重金购买其虾画,齐白石怒斥道:“虾乃清物,岂可污手?”
 
  不仅如此,齐白石还在私下资助学生、培养青年画家,希望他们能用画笔记录这段国难时期,承担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担当,超越了艺术,更是人格之光。
 
  四、蟹中见志:齐白石笔下的民族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螃蟹并非英勇象征,但齐白石却能在蟹的横行中看见侵略者的猖狂,又在其挣扎中捕捉到败局的端倪。他赋予螃蟹以象征意义,使之成为战时文艺的“隐喻载体”。
 
  与他的虾图相比,齐白石的蟹图更多了几分刚烈与讽刺。虾在他笔下多为清逸生动、童趣盎然,而蟹则沉稳厚重、寓意深远,尤其是与诗配合时,几乎成了一种“图文并茂的战斗檄文”。
 
  我们也能从他两幅蟹图看出艺术创作如何与现实紧密结合。前者是在敌人嚣张之时的正面反击,后者是在胜利前夜的讥讽讽刺,齐白石以艺术记录历史、讽刺敌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深情。
 
  五、白石遗风:艺术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典范
 
  齐白石并非唯一在抗战期间以艺术抗敌的文人,但他是最具影响力之一。他用通俗的形象、民族化的意象、简洁犀利的语言,赋予艺术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今天看来,他的两幅蟹图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极强的历史文献意义。
 
  他的这种风骨,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与文人。今天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齐白石或许早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没有高声喧嚣,却以画笔在沉默中喊出最洪亮的声音。他用一只只蟹,让世人看见民族不屈的灵魂与艺术家的良知。
 
  结语:一笔蟹足,千钧之力
 
  齐白石笔下的蟹,不止是蟹。它们代表着他坚定的立场、深沉的忧思、坚定的民族认同与强烈的文化自信。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位老人用纸墨绘出一片“不能被征服”的精神空间,任敌人如何咆哮,都无法染指他那一方净土。
 
  他画的是蟹,写的却是忠;他笔底的螃蟹,也是一面镜子,映出一个艺术家的心、一位老人的胆、一位国人的魂。在国难面前,他没有去拿刀剑,而是拿起了画笔。但这一笔,有千钧之力,足以让后人肃然起敬。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