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6-04
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
草鞋山遗址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其出土的碳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草鞋山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墓,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是首次在中国史前墓葬中出土,解决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琮、璧年代问题。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老街东北2公里处,北临阳澄湖。该遗址因其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
1956年11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1957年8月,草鞋山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省、市、县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过多次调研。南京博物院先后两次对草鞋山进行发掘,两次发掘面积共1050平方米。主要成果是发现吴越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可分10层。经测定,处于最底层的“第10文化堆积层”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发掘结论认为,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草鞋山遗址各层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这个序列几乎跨越了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的全部编年,对建立东南考古学的分期断代,对江南地区等级社会的起源与文化过渡阶段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6年3月,草鞋山遗址被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1月~1993年1月,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农学部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研究。是年12月,吴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草鞋山遗址竖立文物保护碑。1992~1995年,中日联合《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考古发掘每年都开展一期,4次发掘面积计1400平方米,并在黏土地带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水田遗迹结构。
1994年,
草鞋山遗址被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该遗址又被重新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1999年,草鞋山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共计200余座。该遗址历史最久远的是“第10文化堆积层”,出自这个堆积层的重大考古发现有:木构建筑、炭化稻谷、炭化纺织物、动物遗骨和1100多件陶、石、骨、玉等质料文化器物。该遗址南端、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地层,发现有由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组成的遗存,即灌溉系统遗存和人为加工的水田状遗迹。中日考古人员在7个浅坑内观察到数量丰富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硅酸体),证实这里的水稻属人工栽培而非野生,其品种接近于现代的粳稻。是年,苏州市推荐该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