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文献中的中国蟹灾

浏览历史

文献中的中国蟹灾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3-14
  中国的水、旱、风、雪、地震、蝗虫等灾害填满了史册,相对而言,蟹灾因范围较窄、灾情较轻、次数较少而疏于记录,从而被忽略,可是,既伤禾稻,既成灾害,亦当反映。现从群籍中爬罗剔抉,并略作梳理说明,以补阙如。
 
  一,螃蟹( 包括蟛蜞) 在适宜条件下,是能够繁殖得多不胜数并聚集得如潮水一般的。《山海经》说“大蟹在海中”“女丑有大蟹”,西晋郭璞分别注为“盖千里之蟹也”“广千里也”。如果把郭注“大蟹”以神话视之,那么指的是一只大蟹就广盖了千里的海域,如果以纪实视之,应是指许许多多比河蟹形体益大的海蟹,密密麻麻地汇聚于海域,无边无垠,看不到边际和尽头的海蟹集结现象。历史上,濒海之家,北宋傅肱《蟹谱》里说,可以见到蟛蜞“列阵而上,填砌缘屋”,濒海之地,南宋高似孙《松江蟹舍赋》里说,可以见到螃蟹“勇鼓而喧集,齐奔而并驱”,“其多也如涿野之兵,其聚也如太原之俘”。如此浩荡而密集的蟹群,开到哪里,吃到哪里,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禾稼也就深受其害了。
 
  蟹之食稼害谷,《礼记·月令》就说“介虫败谷”,汉·王充在《论衡》里指出: “陆田之中时有鼠,水田之中时有鱼、虾、蟹之类,皆为谷害。”唐·白居易《重题别东楼》中有一句诗“春雨星攒寻蟹火”,其自注云: “余杭风俗,每寒食雨后夜凉,家家持烛寻蟹,动盈万人。”寒食为清明节之前的一、二天,每年在这个春天雨后的夜间,浙江余杭,家家户户手持火炬到田野里寻找螃蟹,人数动辄超过万人,以至远远望去,炬火犹如天上积聚的星星一般。怎么回事呢? 说寻蟹为了食蟹,一则春天蟹小,不肥不壮,并非食蟹时分,二则唐·尉迟枢《南楚新闻》说“百越人以蝦蟆为上味”,宋·范镇《东斋记事》说“( 杭州人) 好食蝦蟆”,宋·彭乘《墨客挥犀》说“浙人喜食蛙”,宋·傅肱《蟹谱》说“初,杭俗嗜蝦蟆而鄙食蟹”,并无食蟹风气; 如此,只有一个解释: 余杭民众先前一定深受过蟹灾后的粮荒,于是趁着春天螃蟹尚未长大并且在夜晚出洞觅食的时机,持烛寻蟹,寻蟹是为了打蟹灭蟹,免致日后酿成蟹灾。南宋陈造在《论救荒书》中更直接而沉痛地说: “某淮人也,淮乡之民情利害知之甚熟,十余年来,若水若旱若鼠与蟹之为灾,率无丰岁。”他把蟹灾与鼠灾并提,把蟹鼠之灾与水灾、旱灾并提,说明蟹灾在江淮一带也是频繁严重,非常可惊的。
 
  早在宋代吴地就有“虾荒蟹乱”之语,此语后人亦常提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虾蟹虽是微末的小动物,可是一旦多得泛滥,密密匝匝活动于农村水田,那也是能够造成灾荒从而引发动乱的。
 
  二,历史上记述蟹灾的主要有:
 
  吴国稻蟹不遗种。根据旧传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记载,越王勾践被吴国释放之后的第七年,即公元前483 年,越王召谋臣范蠡问曰:“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今年吴国闹蟹灾,蟹吃光了禾稻,连种子都没有剩下来,可以起兵伐吴了吧? 范蠡答道: 上天灭吴的迹象已经出现,只是人事的机缘还不成熟,姑且再等等。后来,一方面因吴国“稻蟹不遗种”,市场上连霉变的“赤米”都没有,导致人心恐慌,纷纷迁徙,一方面吴王夫差骄奢淫逸,并杀害了伍子胥,最终经过十年生聚的越国打败了吴国,吴国毁灭。这次蟹灾因早而重,故唐·陆龟蒙《稻鼠记》、宋·张九成《状元策一道》、宋·罗愿《尔雅翼·蟹》、明·刘仲达《刘氏鸿书》卷九十二等以及多部地方志里反复提及。
 
  会稽郡蟛蜞及蟹食稻为灾。根据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 后来为唐人编撰的《晋书·志十九·五行下》转录) : “晋太康四年,会稽郡蟛蜞及蟹皆化为鼠,其众覆野,大食稻为灾。”即公元283 年,今浙江绍兴一带,蟛蜞和蟹都变为老鼠,极其众多,遍布田野,大肆咬噬稻谷,形成了灾害。大概因为“化鼠”的灵异才被志怪的《搜神记》载录,此自是虚妄之说,不过透过荒诞迷雾,也许是先蟛蜞及蟹食稻为灾,后又引鼠麇集,更加重了灾情,其间应有真实可信的成分。这次蟹灾,之后又被唐·陆勋《集异志》卷四提及,清·孙之騄《晴川续蟹录》又接着补充说: “秋雨弥旬,稻田出蟹甚众,剪稻梗而食。陆地草内亦多小蟹。”
 
  另据乾隆《绍兴府志》引《嘉泰志》( 按: 嘉泰为南宋恭帝年号,1201—1204) : “会稽往岁有蟹灾,小蟹无数相纠集,大如三斗器,随潮入浦,散入濒海诸乡,食稻为尽,螟蝗之害,不加于此。”可见直至南宋,此地仍频发蟹灾,而且相当严重,沿海一带,“食稻为尽”,堪比蝗灾。鲁城穗蟹食尽。根据唐初张鷟《朝野佥载》记载: 沧州刺史兼按察姜师度,“于鲁城界内种稻置屯,穗蟹食尽,又差夫打蟹”,折腾得百姓活不下去。这事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即公元705—707 年间,渤海湾西侧山东界内的鲁城,姜师度强行聚集民众到盐碱地上驻扎种稻,结果稻子年年被水淹没,稻穗年年被蟹吃光。吴中蟹厄如蝗。根据元代高德基《平江记事》记载:“大德丁未,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平江即今之江苏苏州,大德丁未为公元1307 年,这一年苏州乡间,使人困苦的螃蟹多得像蝗虫,布满田野,把稻谷吃了个精光。
 
  嘉定滨海蟛蚏海蟹为稼害。根据明代《王琼集》记载: “白思明为嘉定令。滨海地多产蟛蚏,状如小蟹,横行岸塍间,为苗害,不减蝗灾。公为文躬祭海神,害随息。”白思明为成化二年( 1466) 进士,随即任今上海嘉定知县。据万历《嘉定县志》卷四引明·吴瑞《去思碑》: “每岁夏秋交,海蟹随潮而上为禾稼害,侯为文祭之,遂绝。”侯即王术,成化五年( 1469) 进士,知嘉定县。又,卷九云: “濒海之地,忽有小蟹群出啮稼,质以水族为灾,海神失职。为文切责,蟹一夕徙去。”质即吴质,成化八年( 1472) 进士,官嘉定县。由上可知,明成化年间,嘉定频发蟹灾,年复一年,害苗啮稼。而白思明、王术、吴质等又皆学习唐代韩愈贬潮州时,见鳄为害遂撰《祭鳄鱼文》的故事,以祭文讨伐蟛蚏和海蟹。嘉定蟹灾之大之烈之多之繁,当可想见。
 
  泰兴县蟹伤田禾。根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 “( 成化) 十三年,泰兴县蟹伤田禾,命户部郎中谷琰赈之。”泰兴今在江苏扬州东长江边,离海不远; 成化十三年为公元1477 年,泰兴这年的“蟹伤田禾”,当属不轻,连京城户部都派员赈灾了。
 
  娄县、华亭等地蟹食稻。根据乾隆《娄县志》、乾隆《华亭县志》、光绪《青浦县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记载:“( 嘉靖) 八年秋七月,飞蝗蔽天,飓风作,蝗入于海,其遗种化为蟹,食稻。”娄县即今江苏昆山; 华亭即后称之松江,连同青浦、奉贤、南汇,皆今上海市之属地。嘉靖八年为公元1529 年,这年沪昆广大地区先是蝗虫,后是螃蟹,食稻成灾。说蝗虫“遗种化为蟹”,乃观察不实所致。盐城虫蟹啮禾至尽。根据光绪《盐城县志》记载: “( 万历) 二十二年,二月亢阳( 天旱) ,四月风雨不绝,虫蟹啮禾至尽。”盐城在今江苏北部,东临黄海。万历二十二年为公元1594 年,这年盐城农民所种植水稻的禾苗几乎被螃蟹吃个干净。
 
  昆山螃蟹遍满田塍食禾。根据乾隆《马巷厅志》等记载: “苏寅宾,字初仲,号日门。万历壬子举人,已未进士,授昆山令。时螃蟹食禾,遍满田塍,寅宾祷天,为民请命。蟹去,岁以大熟。”昆山,今属江苏苏州,北面是长江,西南是太湖,境内水网密布,西侧还有阳澄湖群。万历己未为公元1619 年,这年昆山县境,田塍上满是螃蟹,以禾苗为食。
 
  东台蟹伤禾。根据嘉庆《东台县志》载:“( 万历) 四十八年,蟹伤禾。”东台在今盐城南,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 年,这年螃蟹损害了禾苗,当属虽灾而轻。
 
  安东河涨大水蟹伤禾。根据光绪《安东县志》记载: “天启七年,河涨大水,蟹伤禾,蠲免钱粮。”安东即今江苏涟水县。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 年,这年此县河水陡涨,螃蟹成群结队而来,伤禾害谷,以致不得不减免农民当年需交纳的钱粮。
 
  上述蟹灾,均发生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近海地带,因为海滨地势低洼,种稻普遍,螃蟹及蟛蜞又常常以稻田为栖息捕食的场所,碰到它爆发年份,或为苗灾,或食穗而尽,危害的程度甚至不亚于蝗灾。
 
  三,蟹之食稻,诗歌里也偶有所及: 宋·宋庠《邵圃观稻》: “自应蝉鸣候,应无蟹啮灾”,其自注云: “河洛无蟹”; 明·徐渭《蟹六首》: “尔故饱菱芡,饥来窃稻粮”; 清·爱新觉罗·弘历《水乡稻蟹》: “夜深出沙岸,啮稻彭亨乃”……真实反映了蟹为稻害的历史现象。面对蟹灾,从记载上看,态度主要有三:
 
  ( 一) “差夫打蟹”,唐·姜师度对鲁城界内的蟹灾即此; ( 二) “祭神息蟹”,明·白思明、王术、吴质对嘉定、苏寅宾对昆山界内的蟹灾即此;( 三) 灾后的“赈救蠲免”,蟹或蟛蜞,成群结队,密聚垄亩,大举犯稼,如蝗虫,如鼠集,钳断稻梗,糟蹋稻谷,百姓无奈而且无策,事后,当政得知,或派人前往赈灾救助,例如明万历年间对泰兴即此,或蠲免当年农民应交的钱粮,例如明天启年间对安东即此。
 
  清代有三条记载谈到了濒海乡民对付蟛蜞的办法: ( 一) 屈大均《广东新语》: “广州濒海之田,多产蟛蜞,岁食谷芽为农害,惟鸭能食之,鸭在田间,春夏食蟛蜞,秋食遗稻,易以肥大,故乡落间多蓄鸭。”( 二) 罗天尺《五山志林》: “顺德产蟛蜞,能食谷芽,惟鸭能啖之,故鸭惟广南为盛,以其蟛蜞能豢鸭,亦有鸭能啖蟛蜞,两相济也。”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南汇县海滨广斥,乡民围圩作田,收获颇丰。以近海故,蟛蜞极多,时出噬稼,《国语》所谓‘稻蟹不遗种’也。其居民每蓄鸭以食螃蜞,鸭既肥而稻不害,诚两得其术也。”广东省广州和顺德、上海市南汇的先民,这种既除了蟛蜞之害又达到了鸭肥稻丰的两济或两得的办法,可谓是一个以物制物的智慧之举,一个除害兴利的典范例证,在中国农业史和救灾史上都是熠熠闪光的。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