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3-02
蟹,古人称作“蛇”。《广雅》:“蟹,蛇也,雄曰娘鳢,雌曰博带。”《尔雅翼》:“八足,折而容俯,故谓之蛇;两螯,倨而容仰,故谓之螯。”《埤雅广要》;“蟹,八蛇而二螯,水虫。壳坚而脆,团脐者牝,尖脐者牡也。外骨内肉旁行,故里语谓之旁蟹。”
陆龟蒙《蟹志》:“蟹,水族之微者,考于易象为介类,与龟鳖刚其外者,皆乾之属也。”乾之属,具体又为离象。傅肱《蟹谱》:“易之离象,曰为鳖为蟹为嬴为蚌为龟。孔颖达云,取其刚在外也。”“易离为蟹者,言卦体外刚内柔而性又火躁,故为蟹也。”《荀子•劝学篇》:“蟹六蛇而二螯,非蛇嬗之穴无所寄记者,用心躁也(蟹应八足。注:因蟹行后两小足不着地,以其无用所略不言)。”离卦,离是“丽”,是附着的意思,但附着之两物,必然又是分离的,所以又有附、偶、合的意思。离卦,是中间的一个阴爻,附着于两个阳爻的形象。离卦象征火,火的内部空虚,火又必定附着于燃烧的物体上,所以相当于中间阴虚,外方阳实的卦形。《蠡海集》:“虾与蟹坚在外,离象也。熟而色归赤,离中含阴,阴中不生,故虾蟹之子皆在腹外。”《造化权舆》:“蟹易螯,折其螯足,后复更生。”蟹生长而如蝉蜕壳,一蜕一长,所以《埤雅广要》认为:“蟹解壳,故曰蟹。”
《北户录》:“蟹大小壳上多作十二点深胭脂色,亦如鲤之三十六鳞耳。”李时珍考:“蟹,水虫也,故字从虫,亦鱼属也,故。古人从鱼(作‘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又称‘桀步’。《埤雅》:蟹横行;故谓之‘桀步’。),以其行声则曰‘郭索’(扬雄《方言》称蟹为‘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蟹因其两螯而为‘兵证’。《蟹谱》:蟹为兵证,称为‘横行介士’。),以其内空则为‘无肠’(《抱朴子》:山中辰日,称‘无肠公子’者,蟹也。)。”“蟹,横行甲虫也,外刚内柔。于卦象离骨,眼蜩腹[虫匡]脑鸒鲎,足二螯八.蛇利钳尖,爪壳脆而坚。有十二星点,雄者脐长,雌者脐团。腹中之黄应月盈亏(《罗氏杂说》:蟹腹中之虚实,视月之盈虚,月黑则肥,月明则寒,其性甚寒,故必用姜)。其性多躁,引声噗沫,至死乃已。生于流水者,色黄而腥。生于止水者,色绀而馨。佛书言其散子后,即自枯死。霜前食物,故有毒,霜后将蛰,故味美。
“蟹之美味,早被古人发现。早在周代,古人们就学会了制作蟹胥。《周礼•天官冢宰•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这段话翻译过来,意思是:庖人主管天子膳食所需的肉味,所谓六畜是指马牛羊豕犬鸡,六兽是指麋鹿熊麋野猪兔,六禽指雁鹑鷃雉鸠鸽。要辨别这些家畜、野味,将一切鲜活和杀后干制的食品来供给天子、王后、太子膳食。“这段话后,东汉郑玄注:“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鳝鱼,青州之蟹胥。“《书经•禹贡》:“海岱惟青州。”青州乃古“九州”之一,海指今渤海,岱指泰山。东汉刘熙《释名》:“蟹胥,取蟹藏之,便骨肉解,足胥胥然也。“晋吕忱《字林》:“胥,蟹酱也。按:郑云(指郑玄)作醢及脔,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垄之集以粱麴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即成。“这种蟹酱,用海蟹制作,非常美味。笔记记载,西晋两位大富翁,石崇与王恺,石崇冬月得到蟹酱,珍藏之,王恺专门买通了石崇手下的人,偷得蟹酱。
《洞冥记》中,有汉武帝吃蟹的记录:“汉武帝时,善苑国曾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谓之螯膏,胜于凤喙之膏也。”
隋唐时,糖蟹与糟蟹是美食。《清异录》记:“炀帝幸江都(幸:贺临,江都:即扬州),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旋洁拭壳面(旋:随即),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云贴:密密地贴)。”这段话,是就隋炀帝每次吃蟹之前,先要把蟹壳擦拭干净,然后用金纸剪成的龙凤花密密地贴在上面。真够有情趣的。隋炀帝喜欢吃的糖蟹、糟蟹,《齐民要术》中记有其法:“九月内,取母蟹,得则著水中,勿令伤损及死者,一宿,则腹中净(久则吐黄,吐黄则不好)。先煮薄煽(馆:薄饧),著活蟹于冷糖瓮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待冷,瓮盛半汁,取镛中蟹,内著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著,蓼多则烂)。泥封二十日,出之,举蟹脐,著姜末,还复脐如初。内(纳)著坩瓮中,百个各一器,以前盐蓼汁浇之令没,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特忌风里,则坏而不美也。“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九月里,收取母蟹,得到了,就放在水里,不要让它以受伤或死掉。过一夜,肚子里就干净了。而放得太久,则就会“吐黄”,吐黄就不好了。先煮一些稀糖水,把在水里过了夜的活蟹放到盛这糖水的瓮里,又过一夜。再煮蓼汤,加盐,待冷了,把糖水里浸的蟹移进去,蟹就死了。瓮口用泥封住,过二十天,把蟹取出来,揭开蟹脐,放些姜末进去,再盖上脐盖。再入瓮,一只瓮放一百只蟹,把原来的盐蓼汁浇下去,让汁水淹过蟹面,密封,不让漏气,就成了。要特别留心,忌遭风吹。风吹过就容易坏,坏了就不鲜美了。
吃蟹在古诗中称“持螫”。“持螫”一典源出《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毕茂世就是毕卓,晋代新蔡鲷阳人,太兴末为吏部郎。这位毕卓嗜酒如命,常饮酒废职。《晋书》记:“邻宅酿热,卓至其瓮间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晨视之,乃毕吏部,即解缚。因与主人共饮瓮侧,醉后始去。卓曾谓人曰:得酒满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吃蟹的好时候是秋后,所以有“持螯餐菊”之说,俗语“九月团脐十月尖”,也就是说九月母蟹有黄,十月公蟹才有膏。吃蟹开始讲究,是在明代。明代有能工巧匠发明了一整套小巧玲珑的食蟹工具,初创时共有锤、镦、钳、匙、叉、铲、刮、针八件,故称“蟹八件”,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二件。这些工具,一般都是铜制,讲究者,则是白银的。这些工具,制作都很精巧。其中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使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工具又都配的圆形、荷叶状的盘,盘底下亦有三足,三足均雕成龙状,三条龙顶起一只荷叶盘。吃蟹的时候,先把蟹放进荷叶盘,用锤具有整个蟹各个部位敲打一遍,再劈开蟹壳,剪下螯和脚,分别用钎、叉、镊,夹出剔出蟹黄、蟹膏和各部分蟹肉。食时先吃斗后吃箱再后吃脚和螯。每吃一部分时先要匙进爵内,再用匙盛上作料,一点一丁品尝。
这种食蟹工具大大提高了食蟹的品味。至清代,开始有“全蟹宴”,它集蟹类菜肴、面点之精华,可谓“吃蟹大全”。清时“全蟹宴”食单今已不存,今北京柳泉居秋后仍设有“全蟹宴”,今之食单如下:冷荤:彩拼河塘秋蟹。六围碟:蟹黄菜花、姜汁蟹、炝蟹爪、如意蟹爪、炸蟹螯、网中蟹。热炒:柳泉蟹盒、全蟹两吃、菊花蟹肉、金丝海蟹、锅塌蟹贝、百花河蟹、蟹黄菜心、拔丝蟹球。汤:芙蓉群蟹。面点:烤蟹酥、四喜蟹角、葫芦蟹包、蟹甲面,外加红糖姜水。
清代文人雅士善吃者,一为朱彝尊朱竹坨,一为袁枚袁子才,一为李渔李笠翁。朱竹坨记“制蟹要诀有三:其一雌不犯雄、雄不犯雌,则久不沙(沙:懈的意思)。其一酒不犯酱、酱不犯酒,则久不沙。其一必须全活,螯足无伤。忌嫩蟹。忌火照。或云:制时逐个火照过则不沙。”朱竹坨记倪云林煮蟹法为:“用姜、紫苏、桔皮、盐同煮。才大沸便翻,再一大沸便啖。凡旋煮旋啖则热而妙。啖已(吃完)再煮,捣橙齑、醋供(捣桔皮为末和醋蘸食)。”又记酱蟹方:“大坛内闷酱味厚而甜,取活蟹,每个用麻丝缠定,以手捞酱糖蟹如泥团,装入坛,封固。两月开,脐壳易脱,可供。如剥之难开,则未也,再候之。此法酱厚而凝密,且一蟹自为一蟹,又自吸甜酱精华,风味超妙殊绝。”袁子才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剥蟹为羹,即用原汤煨之,不加鸡汁,独用为妙。见俗厨从中加鸭舌,或鱼翅,或海参者,徒夺其味而惹其腥,恶劣极矣。”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专有一节论蟹。他说:“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眇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李笠翁是嗜蟹如命,他说每年蟹还没下来,他就存好了钱,家里人因他把食蟹看作性命,称此钱为“买命钱”。从蟹上市一直到下市,他每天都不放过食此美味,因此把九、十月称作“蟹秋”。他说:“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掏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此句之意:好比点火来增加太阳之光亮,捧水来增添河水之浩瀚,要想有什么效果,岂不很困难吗)!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匡(匡:即蟹斗)食一匡,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丝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沾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童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蟹菜古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蟹鳖”方:“以熟蟹剔肉,用花椒少许拌匀,先以粉皮铺笼底干荷叶上,却铺蟹肉粉皮上。次以鸡子或凫弹(鸭蛋)入盐少许搅匀浇之,以蟹膏铺上。蒸鸡子干为度,取起,待冷,去粉皮,切象眼块。以蟹壳熬汁,用姜浓捣,入花菽末,微著真粉牵和,入前汁或菠菜铺底,供之。”《易牙遗意》记“蟹生方”:“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山家清供》记“
蟹酿橙”方广橙用黄熟而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蟹黄、蟹油、蟹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蟹黄兜子”方:“熟蟹大者三十只,斫开,取净肉。生猪肉斤半,细切。香油炒碎鸭卵五个。用细料末一两,川椒、一两。面捧同打拌匀,尝味咸淡,再添盐。每粉皮一个,切作四片,每盏先铺一片,放馅,折掩盖定,笼内蒸熟供。”《随园食单》记有“剥壳蒸蟹”方,即今之“雪花蟹斗”:“将蟹剥壳,取肉取黄,仍置壳中,放五六只在生鸡蛋上蒸之(鸡蛋清与蟹膏肉分别处理后,再装在斗中)。上桌时完然一蟹,惟去爪脚,比炒蟹粉觉有新式。”
吃蟹,江蟹胜于海蟹,湖蟹又胜于江蟹。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蟹自湖至者为湖蟹,自淮至者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为胜。”湖蟹有多种,味佳者多在苏州,如太湖之“太湖蟹”,阳澄湖之“大闸蟹”,吴江汾湖之“紫须蟹”,昆山蔚洲之“蔚迟蟹”,常熟潭塘之“金爪蟹”。而汾湖蟹之紫脐,最为有名,与松江四腮鲈并列江南美品。
蟹有附明奔火之性。傅肱《蟹谱》:“今之采捕者,夜则燃火以照,咸附明而至。”蟹怕雾。《物类相感应志》:“落蟹怕雾。”因此《元池说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金陵极多蟹。古传有巨蟹,背圆五尺,足长倍之,深夜每出吃人。其地有贞女,三十不嫁,夜被盗逃出,遇巨蟹横道,忽化作美男子诱之。贞女怒曰:‘汝何等精怪,乃取辱我?我死当化毒雾以杀汝。’遂自触石而死。明日大雾中,人见巨蟹死于道上,于是行人无复虑矣。至今,大雾中蟹多僵者。”蟹与鼠又有说不清的关系。《本草注》:“硫黄及蟹烧烟可集鼠于庭。”《仙方》:“以蟹投于漆中化为水,服之长生。以黑犬血灌之,三日烧之,诸鼠毕至。”在《搜神记》中,又说蟹能化成鼠:“晋太康四年,会稽郡彭蜞及蟹皆化为鼠,其众覆野,大食稻为灾,始成有毛肉而无骨,其行不能过田塍,数日之后,则皆为壮(壮:大)。”
蟹性碱寒,陈藏器《本草拾遗》谓能续断绝筋骨:“去壳同黄捣烂微炒纳入疮中,筋即连也。”孟诜《食疗本草》云;“蟹虽消食、治胃气、理经络,然腹中有毒。中之或致死,急取大黄、紫苏、冬瓜汁解之。”又云:“蟹目相向者不可食。”又云:“以盐渍之,甚者佳味。沃以苦酒,通利支节。“又云:“不可与柿子同食,发霍泻(霍乱、腹泻)。”
陶弘景《本草拾遗》:“蟹未被霜者,甚有毒,以其食水莨(水莨:一种有毒的水生植物)也。人或中之,不即疗则多死。至八月,腹内有稻芒,食之无毒。”凡熟蟹劈开,于正中央红[]外黑白翳内有蟹鳖(俗称“六角虫”,即蟹之心脏,其寒性最重)”厚薄大小同瓜仁相似,尖棱六出,须将(将:在这里作“用”)蟹爪挑开,取出为佳。食之腹痛,盖蟹毒全在此物也。”
《混俗颐生论》:“凡人常膳之间,猪无筋,鱼无气,鸡无髓,蟹无腹,皆物之禀气不足者,不可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