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小史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1-08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方圆117里,所产之阳澄湖大闸蟹,是中华绒螯蟹的代表,许久以来始终被奉为大闸蟹的极品。
历史上的吴地曾蟹多成灾,《国语》载:公元前483年,稻蟹把吴国农田里的水稻吃了个精光,连种子都没有剩下来。后来,因吴蟹的风味卓绝,自隋代开始又成了向帝王进献的贡品,特别是到了宋朝之后,吴蟹更加受到推崇。“既至(吴中),则有江山之胜,稻蟹之美”(宋·苏舜卿《答范资政书》),“吴中腊月百事便,蟹煮黄金鲈脍雪”(宋·苏辙《次韵子瞻将之吴兴赠孙莘老》),“吴中郭索声价高,泥草足上生青毛”(宋·高鹏飞《次静海令盖晞之食蟹》)……历代文人从各个角度称赞吴蟹,至明朝甚至还有“蟹不三吴”之说,即嗜蟹者非东吴、中吴、西吴之蟹不吃。“吴中”或“三吴”的蟹,诸如汾湖蟹、三泖蟹、吴江蟹、太湖蟹、潭塘蟹、梁溪蟹、芙蓉湖蟹等,当时都是见于记录的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其中必定包含阳澄湖大闸蟹,却因被概括而淹没,尚未见于名录。
北宋傅肱《蟹谱》:“江浙诸郡皆出蟹,而苏尤多。苏之五邑,娄县为美(即昆山也)。娄县之中,生郁洲吴塘者,又特肥大。”这条记载特别提到了“昆山”的“吴塘”,提到了产蟹“尤多”而且“又特肥大”,推测起来,当为阳澄湖大闸蟹。
历史上最早拉开了阳澄湖大闸蟹历史大幕的,据今所知,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吴县人袁翼,此人好书、文与菊、酒、蟹,他的《湖蟹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就说:“吴中蟹品,推昆山阳城湖中为第一,土名横泾蟹,然有东西之别,西湖即阳城湖,东湖即傀儡湖,东湖以尖脐胜,西湖以团脐胜。”于此,奠定了
阳澄湖大闸蟹的地位:天下螃蟹数吴中,吴中第一阳澄湖。
时至清朝,阳澄湖大闸蟹声价日隆,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例如清初黄子云在《横泾外舅席上
食蟹歌》云“西湖(即阳澄湖)湖蟹兴高秋,品馔独此平生求”;徐传诗在《星湄诗话》里说“出阳城湖者为之湖蟹”,“青壳赤爪”,“他处俱不及”;《元和唯亭志》曰“蟹,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金孟远《吴门竹枝词》云“杏花村里酒家旗,金爪洋澄映夕辉;最是酒徒清福好,菊花初绽蟹初肥”,并自注:“秋来阳澄湖大闸蟹上市,酒肆中多兼售者,以爪尖作金黄色者为上品。酒徒一杯在手,对菊持螯,风味独绝。”
到了民国时期,阳澄湖大闸蟹更被推崇备至而遐迩闻名。学者周振鹤在《苏州风俗》里说:“三吴本水云乡,鱼虾各物,所产皆甚富,而尤以阳澄湖之蟹最好。”国医泰斗施今墨嗜蟹,凭着口感把蟹分为湖蟹、江蟹、河蟹、溪蟹、沟蟹、海蟹六等,一等的湖蟹以阳澄湖大闸蟹居首(见石三友《金陵野史》);章太炎偕夫人汤国梨卜居吴中,汤国梨情不自禁吟出了“不是阳澄湖大闸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那时候,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等地,每到重阳前后,报纸、杂志谈论着阳澄湖大闸蟹,摊贩、菜场吆喝着“呱呱叫的阳澄湖大闸蟹”,酒店、商家门口悬挂着“供应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或“本号派人到阳澄湖直接采办”之类的标牌,阳澄湖大闸蟹声誉鹊起,各城皆知,家喻户晓。
阳澄湖大闸蟹在当时为什么令大家倾倒呢?因为它个体大(三五两),卖相好(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品质优(黄膏丰满,蟹肉厚实,吃起来鲜、嫩、甘、香),产量多(比起汾湖蟹、梁溪蟹等),还因为交通发达,运输方便,邻近的上海又崛起为繁华都会,上海人多半痴迷吃蟹,“今年,侬蟹吃了伐”,形成了新兴的食蟹之都,于是不只吴蟹,而且越蟹、淮蟹等也奔集而至,精明的上海人经过比较,经过舌鉴,认为阳澄湖大闸蟹顶好,横扫千军,独占鳌头,一经传开,各地食客广泛赞同,于是便坐上了头把交椅。
许多嗜蟹者,比如寓居上海的书法大家李瑞清,一餐能尽百蟹,人称“李百蟹”;比如著名作家郑振铎夫人高君箴,食量平平,可是吃起蟹来,一顿三两上下的蟹少则七八只,多则十几只。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下来,后又为蟹类研究权威沈嘉瑞所肯定:国内有许多著名的产蟹地,“其中以昆山阳澄湖一带所产的特别肥大”(《我国的虾蟹》)。阳澄湖大闸蟹不仅受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人追捧,而且出口,行销海外,成了具有中国标志和风味的最著名的特产之一,逐渐享誉日本、东南亚以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