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史话蟹馔

浏览历史

史话蟹馔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8-24
  金菊怒放的深秋时节是被林黛玉咏叹为“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螃蟹上市的好时节,在品尝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味时,了解一下蟹馔发展的历史,还是有些意思的。
 
  远在周代,古人就会做螃蟹酱了。其名叫“蟹胥”,是祭祀时用的。《周礼·天官·庖人》言:“共祭祀之好羞。”汉代郑玄注:“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 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可见山东青州的蟹酱,在汉代及其很久之前就是名品了。
 
  魏晋南北朝之时,蟹馔品种有所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收有两种“藏蟹法”,详细介绍了用糖稀(饴糖)煮出的水、盐、蓼汁、姜末等腌制螃蟹的方法。将加了腌渍调料的螃蟹放在陶瓮中密封起来腌,约20天左右即成熟。食用时,要将腌蟹取出,蘸生姜末、醋后食用。远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明文记述在吃螃蟹时佐以“姜酢”,确实是不简单的事。说明人们在对付蟹的“腥”及“性冷”等方面已积累了经验。又据《世说新语》:“毕茂世云:‘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可知晋时人对“蟹鳌”的下酒妙用已有认识。
 
  隋朝时,苏州一带产的蜜蟹、糖蟹、糟蟹颇负盛名,是贡品。其中,蜜蟹的进贡量为“三千头”(《大业拾遗》)。据陶谷的《清异录》记载,隋炀帝收取贡来的蜜蟹后,将蟹壳揩擦干净,“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时人称之为“缕金龙凤蟹”。
 
  唐代,吃螃蟹的风气更盛了一些。在唐诗中屡屡可见咏蟹的佳句。如李白有“摇扇对酒楼,持袂把鳌”之句(《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杜牧有“越浦黄甘嫩,吴溪紫蟹肥”之句(《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皮日休有“蟹因霜重金膏溢,橘为风多玉脑鲜”之句(《寒夜文宴得泉字》)。此外,皮日休曾收到友人赠送的“海蟹”,因为自己有病,便转送给了陆龟蒙,且写了《病中有人惠海蟹,转寄鲁望》诗,而陆龟蒙(字鲁望)也写了一首《酬袭美(皮日休字袭美)见寄海蟹》的诗,亦很有意思。民间食蟹,唐朝宫廷中也食蟹。据记载,唐玄宗不令自己食蟹,还常将螃蟹赐给李林甫等大臣,以至李林甫“无任惶悚感戴之极”。
 
  在唐代,出现了一些蟹馔新品种。如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记有一“金银夹花平戴”的品种,说明是“剔蟹细碎卷”。意思是将烹熟的螃蟹剔取蟹黄、蟹肉,再用某一原料分别“卷”成。可惜具体制法不详。又据刘恂《岭表录异》,广州还有用细面粉为皮包裹蟹黄、蟹肉做成的“蟹黄  ”,“珍美可尚”,名气很大。“水蟹,螯壳内皆咸水,自有味。广人取之,淡煮,吸其咸汁下酒。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酥,加以五味,和壳 之,食亦有味。”此外,广人和吴人均食蝤蛑(即梭子蟹)。
 
  宋代,食蟹之风更加发展。首先,人们对蟹的认识加深,出现了傅肱著的《蟹谱》、高似孙著的《蟹略》这两部专著,书中分别记有许多螃蟹品种。如《蟹略·蟹品》中记载的名品就有洛蟹、吴蟹、越蟹、楚蟹、淮蟹、江蟹、湖蟹、溪蟹、潭蟹、渚蟹、泖蟹、水中蟹、石蟹、潮蟹、新蟹、早蟹、老蟹、螃蟹、毛蟹、活蟹、春蟹、夏蟹、秋蟹、霜蟹、稻蟹、乐蟹、冬蟹、灯蟹、大蟹、尺蟹、斤蟹、子蟹、紫蟹、健蟹、生蟹、鱼蟹、虾蟹等。
 
  蟹的品种多,蟹馔的品种也就更多了。如《东京梦华录》中就记有炒蟹、渫蟹、洗手蟹、酒蟹等。《梦梁录》中更记有枨醋赤蟹、白蟹、蝤蛑签、蝤蛑辣羹、柰香盒蟹、辣羹蟹、签糊齑蟹、枨醋洗手蟹、枨醋蟹、五味酒蟹 、酒泼蟹等等。陆游的诗中有“蟹馔牢丸美”之句,而苏东坡在其《老饕赋》中更有“嚼霜前之两螯”,对蟹螯情有独钟。下面试举三例,以见宋代蟹馔之精彩:
 
  1、蟹酿橙:橙用黄熟而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山家清供》)这道菜,将蟹膏肉酿入掏空的橙中,蟹膏肉遇橙汁自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鲜香味,加之以醋、盐供食,既可去腥,又有另一种鲜美之味,且构思巧妙,富有美感,确是一道佳肴。
 
  2、洗手蟹:北人以蟹生析之,酤以盐、梅、橙,盥手毕,即可食。目为洗手蟹。(《蟹谱》)类似记载,《蟹略》中也有:“黄太史喊曰:‘蟹微糟而带生。’今人以蟹沃之盐、酒,和以姜、橙,是谓蟹生,亦曰洗手蟹。东坡诗:‘半壳含黄谊点酒’,即此也。宋景文诗:‘曲长溪舫远,宴暮酒螯香。’黄太史诗:‘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香橙。’……陆放翁诗:‘披绵珍 经旬熟,斫雪双螯洗手供。’”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洗手蟹”,是取用活蟹加盐、梅、橙、椒、酒等调料快速腌渍而成的一种食品,因为只需洗手的功夫便可以食用,所以称之为“洗手蟹”。当然,这洗手也可以理解为客人用水洗手,手洗干净,便可以持螯大嚼起来。因为“洗手蟹”没有加热,是生食的,故又被叫做“蟹生”。宋代吴氏《中馈录》中载有“蟹生”的详细制法:“用生蟹剁碎,以麻油(或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看来,现做现食,先洗手,后进食,确是“蟹生”亦即“洗手蟹”的特色。
 
  3、醉蟹:香油入酱油内,亦可久留,不砂(按,指蟹黄沙了,即松散了)。糟、醋、酒、酱各一碗,蟹多,加盐一碟。又法:用酒七碗、醋三碗、盐二碗,醉蟹亦妙。(吴氏《中馈录》对于这道醉蟹,《中馈录》主要介绍调料的品种及配比情况,自有其参考作用。
 
  上述三道菜中,蟹酿橙、洗手蟹名气极大,曾上过宋高宗的御筵。不过,蟹酿橙改叫螃蟹酿枨了,“枨”即“橙”。
 
  元代,也有不少出名蟹馔。如著名画家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的蜜酿蝤蛑甚有特色:“蝤蛑盐水略煮,才色变,便捞起,劈开,留全壳。蟹脚出肉,股剁作小块。先将上件排在壳内,以蜜少许入鸡弹(蛋)内搅匀浇遍,次以膏腴铺鸡弹上蒸之。鸡弹才干凝便啖,不可蒸过。橙齑、醋供。”略作分析后可以看出,蜜酿蝤蛑恰是今日苏式名菜芙蓉蟹斗的前身,其构思精妙,制作也富有特色。《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还收录有一道叫“蟹鳖”的菜和“煮蟹法”,都很有特色。
 
  元代无名氏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中有两道蟹馔也值得注意。其一是螃蟹羹:“大者十只,削去毛净,控干。剁去小脚稍并肚靥,生拆开,再剁作四段。用干面蘸过下锅煮。候滚,入盐、酱、胡椒调和供。与冬瓜煮,其味更佳。”文中提出螃蟹羹中加冬瓜同煮则风味更佳的主张是很少见的。其是蟹黄兜子:“熟蟹大者三十只,斫开,取净肉。生猪肉斤半,细切。香油炒碎鸭卵五个。用细料末一两,川椒、胡椒共半两(擂),姜、橘丝少许,香油炒碎葱十五茎,面酱二两,盐一两,面 同打拌匀。尝味咸淡,再添盐。每粉皮一个,切作四片,每盏先铺一片,放馅,折掩盖定,笼内蒸熟供。”“兜子”是宋代就有的一种名食。一般将绿豆粉皮切片,铺在盏中,然后放入陷心,再用粉皮折掩盖上,上笼蒸熟。食时将“盏”倒扣在碟中,则“兜子”便底朝上地盛在碟中了。这道蟹黄兜子的馅心由蟹粉、猪肉、炒鸭蛋和多种调料而成,风味定是很奇特的。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还收录有酒蟹、酱醋蟹、法蟹、糟蟹、蟹酱的制法。其中,法蟹是按官办标准配方腌制的,糟蟹是用歌诀方式表现的,均反映了当时人在菜肴、食品制作上“标准化”的探索,是极有意义的。如“法蟹”:团脐大者十枚,洗净,控干。经宿,用盐二两半、麦黄末二两、曲末二两半,仰迭蟹在瓶中,以好酒二升,物料倾入,蟹半月熟。用白芷末二钱,其黄易桔。其主料、调料的用量均大体“标准”,其腌制的时间,也是“标准”的。再看“糟蟹”:歌括云:三十团脐不用尖(水洗,控干,布拭),糟盐十二五斤鲜(糟五斤,盐十二),好醋半升并半酒(拌匀槽内),可 七日到明年(七日熟,留半年)。因为是歌括,文字简明、押韵,故好记又好用。一般人依据此歌诀,肯定能制出“糟蟹”来,风味还不会差太多。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