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谚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7-11
蟹谚,凝聚着中国人对
螃蟹的观察、心得和智慧,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现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则,并试加说明。
秋风响,蟹脚痒
又作“西风响,返故乡”。河蟹见诸江河、湖塘、沟渠、稻田,但它并非是一种终生生活在淡水里的动物,它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后来,为得到更丰足的饵料,其中一支便迁徙到淡水领域,虽则如此,每当它成熟的时候,也就是每年霜降前后,角要返回到河口附近的老家———浅海,在那里交配、产卵、孵化,度过它的幼体阶段。在海水中繁殖之后,幼体又回到淡水中摄食生长,直至成熟。动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螃蟹幼体的索饵洄游,往往被一般人忽略,而生洄游时,螃蟹已经成熟,可以食用,所以这洄游———从湖、池、沟、渠,向江、河,向江口、河口,直至浅海的长途跋涉———就被人们敏锐地观察到了。早在唐代,陆龟蒙在《蟹志》里已经指出:螃蟹在“中秋冬交”,“指江而奔”,“自江复趋于海”。宋代,傅肱在《蟹谱》里也说过:“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嗜欲已足,舍陂港而之江海”。“秋风响,蟹脚痒”,“寒露发脚,霜降捉着”,指的是成熟的螃蟹,时从洞穴里爬出,开始向江海跋涉,于是进入了蟹汛期,人们在通江、通海或顺水而下的地方,可以栏阻并捕获它。
七上八下九归海
过去,长江水系上没有堤坝之类,中华绒螯蟹可以畅通无阻地洄游在浅海和淡水之间。七上,指螃蟹幼体溯江而上;八下,指成熟的螃蟹沿江而下;九归海,指螃蟹回归浅海,去交配产卵。七、八、九皆指农历的月份,反映了螃蟹洄游的大致时间。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民对中华绒螯蟹活动规律的一个简明表述。
虾黄昏,蟹五更
虾,白昼常常潜伏于水底的泥沙里,露出两只大眼和六条触鞭,一到黄昏,便开始繁忙的夜间活动,常缓慢地游泳于水层的中下层,有时还急速地进入上层。螃蟹一般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一到五更,便要将陆地上觅到的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虾黄昏,蟹五更,是说捕虾捉蟹的黄金时分。
月亮白,蟹叩门
这是江浙一带湖区生活者的经济之谈。螃蟹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上的洞穴里,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但也登岸觅食,尤其在好月亮的夜晚,更是满地乱爬。当代作家陈伟功的《听蟹》里谈到在自己家乡海门亲历的一件趣事:“有一天,皓月当空,夜阑人静,忽闻门外窸窸窣窣声,我开门一看,嗬!一只大闸蟹一个筋斗从户槛上直翻到室内,我和妻儿被这竖眉弄眼、张牙舞爪的家伙逗得乐不可支??我始信乡间‘月亮白,蟹叩门’之语不假”。
节交立冬,蟹无影踪
又作“蟹立冬,影无踪”。这状况与螃蟹的洄游相关。在水生动物中洄游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黑龙江的大马哈鱼,长江和钱塘江的鲥鱼、刀鱼,它们在海水中生长到淡水中产卵。白鳗则相反,它在淡水中生长到海水中产卵。螃蟹属于在海水中交配、产卵、孵化的一类。我国的河蟹,在每年的!—""月,就开始生殖洄游,成熟的螃蟹离开水边的洞穴,翻坝越埂,顺流而下,历尽艰辛,向浅海这个目标进行千百里的远征。长江流域的江浙一带,这洄游的高峰期在霜降前后,这是一年一度的蟹汛季节。一到立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此时的螃蟹,多数已返回浅海开始它的繁殖期,少数到达不了浅海的,就地蛰伏越冬,于是蟹汛基本结束。蟹立冬,影无踪,说的是河蟹的洄游停止,它们或归海或蛰伏,已经捕捞不到螃蟹了,但在气温较暖的阳澄湖畔,“小雪前,闹踵踵”,要延至寒冬腊月。
九月团脐十月尖
又作“九雌十雄”。民间还有“九月雌蟹蟹黄满,十月雄蟹黄油灌”、“六月蟹,瘦嗄嗄,十月蟹,肥蜡蜡”、“白露鳗鲡霜降蟹”、“菊花黄,蟹肥壮”等,也是这个意思。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它熨贴在头胸部腹面。腹部的形状,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到了成熟期,雌性渐成圆形(团脐),雄性则为狭长三角形(尖脐),这是区别螃蟹雌雄性别的最为显著的标志。九雌十雄,意思是农历的九月要吃雌蟹(团脐),十月要吃雄蟹(尖脐)。为什么呢?原来雌蟹和雄蟹的成熟期是有先后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一般在农历九月份,雌蟹先进入成熟期,由轻瘦而丰满,由空虚而充实,而雄蟹则稍迟,至十月份才成熟饱满。“九月团脐”的螃蟹,酱紫色或豆沙色的蟹黄(卵巢)占满背壳,“壳凸红脂块块香”,这是雌蟹最可口的部分。“十月尖脐”的螃蟹,乳白色或水晶色的蟹膏(精巢)占满背壳,“脂膏如胶粘住嘴”,这是雄蟹最精华的部分。不止如此,“九月团脐十月尖”的螃蟹,连它的胸腹也是仓仓满肉,连它的螯足也是双双皆玉,整只螃蟹又肥又美又嫩又鲜,是食蟹的最佳时机和选择。
吃了螃蟹,百菜不鲜
又作“一蟹压百菜”、“螃蟹上桌百味淡”等。螃蟹,尤其是湖蟹(被动物学界称之为中华绒螯蟹),至鲜至美。对此,中国历代的美食品鉴家反复推崇过,说得最彻底、最地道的要数清初的吃精李渔,他在《蟹赋》里说:“以是知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甲于介虫而已也”。李渔一生,负笈四方,浪迹各地,什么没有尝过吃过?然而他认为吃了螃蟹,就可以“薄诸般之海错,鄙一切之山珍”,结论为:螃蟹,“特生一甲,横扫千军”。有人说,蟹有四味:蟹胸的肉,洁白晶宝,胜似白鱼;大螯的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蟹脚的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黄蟹膏,味绝天下,无与伦比,吃了之后,鲜得把眉毛都蜕光了。螃蟹的种类很多,遍布世界各地,但有的有毒不能吃,有的没有食用价值不好吃,能吃又好吃的,当首推中华绒螯蟹,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中国的一份特殊珍贵礼品。这种河蟹虽则现在也有侨居海外的,那是因为近代以来,外国的海轮开进我国东南沿海沿江一带,蟹的幼体游到了船舱底层的蓄水池而带到欧洲的。但是,在国外,由于水土不服,湖蟹量少质次,因此要吃螃蟹仍以中国为佳。中国应该把
阳澄湖大闸蟹推向世界!
秋风高,螃蟹豪;团脐膏,尖脐螯;举以手,不用刀;羹以蒿,尤可饕
这是食蟹的谚语。“秋风高,螃蟹豪”,秋风强劲的时候,螃蟹长熟了,骄健敏捷,真可谓“郭索横行逸气豪,秋来兴味满江皋”,此时的螃蟹最为肥美。“团脐膏,尖脐螯”,雌蟹的蟹黄,“满壳红吐”,味甘而馥,十分可口;雄蟹的蟹螯,“螯肥白玉香”,鲜嫩而香,极其好吃。“举以手,不用刀”,吃螃蟹,整只蒸煮,不用什么刀具,只要运动十个手指和辱齿舌喉,旋剥旋食,这种吃法最有意思了。“羹以蒿,尤可饕”,用手掰吃螃蟹,要有空闲,耐得住性子,慢慢地剥,悠悠地吃,否则,可煮成蟹羹,那就可以大吃大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