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昧话螃蟹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09
秋风起,又到菊瘦蟹肥之时。
蟹的味道鲜美,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从中秋佳节到立冬的四十多天,正是“持螯赏菊”之时。清代文豪曹雪芹在千古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中,借潇湘妃子之手,写出“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诗句,尽情地赞美螃蟹之肉嫩、脂香、味美;又借怡红公子之手,写出“持蟹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的诗句,贴切地描写吃蟹所用的调料及其美味而引起的兴奋心情;又借蘅芜君之手,写出“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诗句,科学地指出吃蟹涤腥及防寒积冷的方法。这三联名诗佳句,可说是曹雪芹著名的吃蟹诗,时间过去了两百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充分说明曹雪芹精通吃蟹之道,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百科全书”的杰出作者。也许是名人所见略同吧,古代还有许多著名的骚人墨客,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吃蟹诗,一直相传至今。北宋诗人黄山谷有词写吃蟹云:“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红。”蟹肉之美,简直只应九雷天富有。南宋诗人陆游有诗写吃蟹云:“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说的是刚用手把蟹擘开,就馋得口水直淌下来,等到持蟹品酒时,连昏暗的老眼都突然明亮起来,真是蟹香使人精神振奋,美味引人食欲旺盛。明朝文学家张岱,更是称赞“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又说蟹“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更是风趣地说:“第一个吃蟹的人,当是英雄。因为他不曾为蟹的利螯、长爪、厚甲所吓住,而大胆地吃了它,致使今日人间方知有如此这美味也!”
蟹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因其双螯上有绒毛而又原产我国,故名“中华绒螯蟹”。蟹有许多别名:《太玄经》称之为郭索,《广雅》称之为蝻,《陆川本草》称之为碰钳;而老百姓则因其横行,疑其无肠,戏称其为横行介士、
无肠公子。蟹的生活习性也是很有趣的:母蟹繁殖时,常到近海徘徊,所产之卵至翌年3~5月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才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到淡水中生长。人们往往在秋高气爽之时,根据它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在江河、湖泊、沼泽、水田的田岸中捕捉它。民间的吃蟹经,则有“九雌十雄”之说,即到了农历九月,雌蟹体内蟹黄已经膏结成块,香透壳外;而到了农历十月,雄蟹的肉和油已十分丰腴,多肉更怜卿八足”。雌雄蟹不同时间的食用,风味迥异而脂香满口。我国江南盛产螃蟹,但最为有名的是
苏州阳澄湖大闸蟹,为世人所珍爱。
蟹的营养十分丰富。它的可食部分,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核黄素0.51毫克、尼克酸2.1毫克,又含微量激素胆甾醇。它的肌肉中含有1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细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这些氨基酸都是鲜味素,因此蟹肉味道特别鲜美。
蟹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具有食疗作用。清《随息居饮食谱》说它“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前人孟诜说它“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醋食之,利肢节,主五脏中烦闷气”。但蟹性甚寒,脾胃弱者不宜多吃。尤其不能和柿子共食,因蟹肉为高蛋白,柿子含鞣质,两者结合易使蛋白质凝固,造成肠道痉挛,致使疼痛异常,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蟹有多种多样吃法,或制菜肴,或烹汤羹,或裹蟹黄包子,或以糟醉处之,其味各有千秋。但新鲜之蟹,常以蒸吃为佳,其味鲜美宜人。吃法如下:
先将蟹身洗干净,放清水中养半天,以待其吐尽腹中污脏之物,再洗一遍,绳缚后置于盘中,放入蒸笼,在冷水锅上猛火蒸半小时,等蟹身呈现大红色,即可取出。另用芽姜切成米粒大小,与紫醋、鲜酱油、少许白糖一起调和盛碟,手持一蟹,现擘现醮现吃,其味之美,不可言传也。如有高朋二三,共坐中秋桂阴之下,把螯赏菊,谈笑风生,则兴味更浓。至于吃蟹后,手中所沾之腥,不妨采用曹公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即用菊花叶子擦手后,再用清水洗涤,其腥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