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幕,院士实验挑战食品谣言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7-02
金华火腿、兰州拉面、安溪铁观音、宁夏西瓜、
阳澄湖大闸蟹……只有你吃不到,没有你想不到。一场展会,仿佛满足了人们在酷热的北京的所有畅想。
6月29日,一年一度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行。2017年的宣传周主场活动形式别致新颖,在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展览(以下简称“双安双创”成果展)上,各省市的展台几乎把“舌尖上的中国”都搬进了展馆。AR体验、现场炒茶、肉菜快检、趣味游戏……各个展台还各出奇招,展现在食品安全上的努力及特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汪洋强调,要坚持德法并举、法治先行,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China Food Safety Publicity Week),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六月举办的,通过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条途径,面向贴近社会公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交流、普及科普知识活动,因活动期限为一周(因主题日的丰富而适当延长),故称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院士现场实验,击碎食品谣言
“水果掉色靠漂染,西瓜变甜靠打针,螃蟹增重是注了胶,胶粘碎肉变有毒牛排……”这些你刷刷朋友圈就能看到的文章靠谱吗?
宣传周第一天下午,在“科学实验”展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他的专家团队,亲自演示了简单明了的科学小实验,将疯狂传播的食品安全谣言“各个击破”。
陈君石拿着装有杨梅汁、樱桃以及浸泡过黑皮花生和紫米的杯子,往里面加一点碱,原本深红色的水就变成了蓝黑色,再加点儿白醋,颜色又变回了红色。
——这个简单的实验过程,证明了“水果掉色”是花青素遇碱、遇酸后发生的变色反应,并非外“加”颜色。
“社会上广泛流传某些蔬菜水果是被染色的,看这个实验就能让大家明白,所谓掉色,掉的就是‘花青素’,花青素遇碱、遇酸会发生变色反应,并非外‘加’颜色。”陈君石说,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食品的误解,这些误解造成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而各种各样的谣言不仅对食品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还误导了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公众对政府和行业的信任度。
随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科普自媒体达人钟凯,研究员阮光锋也依次为现场观众演示了“西瓜打针”“螃蟹打针”“脂肪乳化”等小实验。
观众们恍然大悟:水和色素根本难以进入西瓜和螃蟹,而进水的西瓜很快就会烂掉,打针的螃蟹也活不过一个小时。
钟凯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长期致力于破除食品谣言的自媒体人。他说,食品谣言传播的破坏力极强, 而我们的辟谣力度却不够。现在很多“刘洪斌”之流的假专家曝光率很高,而真正的专家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发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食品谣言爆发是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食品谣言的传播形式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与进俱进”,比如2016年把“调理牛排”说成“有毒胶水拼碎肉”,不仅是图文,还以短视频的形式疯狂扩散,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对生鲜产业和生鲜电商平台造成巨大打击。
随后,罗云波也幽默地提出一个“群主公约”倡议,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到遏制食品谣言传播中。“我注意到,现在很多谣言火起来,靠的就是各种微信群。一个群的群主往往是大家信任的、在群里说话有分量的人。如果每一个群主都能够在自己的群里和大家‘约法三章’,规定好不传谣言,不讨论危言耸听的内容,那么谣言的传播将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传播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