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问“蟹从哪里来”?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10-31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能“吃”出门道的当然是行家中的高手。
譬如当下秋风一起,就是螃蟹上市的时节。在长三角地区产螃蟹的地方越来越多,所谓“有湖就有蟹”,连“浦江蟹”也傲然出世。被称作大闸蟹、毛蟹……的学名都叫“中华绒螯蟹”,系出同门同宗,如何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就是个高难度的学问。据说曾请资深专家“盲吃”各处螃蟹,找出那只“正宗”的阳澄湖螃蟹。由于外形难以区别,“鲜美、甘甜”又属因人而异的感官评判,所以出差错的专家不在少数。
有名人留下名言: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关于“金毛白肚青背铁爪”的阳澄湖螃蟹肉甘味鲜且无异味、而普通河蟹壳上有怪味的说法,似乎有点牵强意味的嫌疑,铺天盖地的宣传强调也容易让人有“白马非马”的感觉。阳澄湖螃蟹每年都有销量大于产量的怪事,尽管明知吃“汰浴蟹”的风险越来越大,但通往阳澄湖的公路依然车流滚滚,交警部门要全体动员忙上好大一阵;而蟹农这三个月赚来钱足以支付一家全年的开销,所以就有“忙一季吃一年”的说法;而兴冲冲的食客一面津津有味地展示“最有创意的吃法”,一面忐忑不安地揣测这“蟹从哪里来”?
类似螃蟹这样的情况其实在身边并不少见,譬如珠宝、药材……普通人常为如何“验明正身”而苦恼,其实未必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风险,主要还是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罢了。但也无需耿耿于怀,因为通常一个小学生的“浑水摸鱼”需要硕士、博士、教授的水平和眼力或借助高科技专用仪器才能明察秋毫,有时还不一定准。
前不久某大学召开动物学国际会议,几位专家学者到校外饭店小聚时点了一道“烤羊排”,端上来后一看便知的是“猪排”。因为在专业人员眼中猪羊骨骼的差别明显,所以即便经过煎炸蒸炒,在一堆骨头残骸中依然能看出分明。温文尔雅的学者言之灼灼,理由详实,证据明确、不由得不信。但饭店老板发誓赌咒“一定是‘真羊排’”并要请几位老师再次免费鉴定;至于事后是否吩咐厨师“以后把骨头剁碎点再上桌”也未可知。至于食客们听闻这个餐后笑话后,是否再点这道据说卖得很火的“羊排”就很难说。
据说古人相信“狗肉不入席,吃羊能大补”,因为做熟后两者难以区分,所以就有“挂羊头买狗肉”的典故。要从理论程度上准确辨别大闸蟹产地,区别生理结构明显不同的羊猪……和判定一幅古字画是否“赝品”应属于同一层次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储备。鉴定古字画要苦读历史、多跟大师“长眼”;要做“大闸蟹‘大咖’”估计不是吃遍天下
大闸蟹,而是从枯燥的生物学基础开始,“口福”未至能守住这番高冷和寂寞的就是高人。
既然螃蟹前世今生不易为常人所掌握,作为路人甲、群众乙……就不妨就随“吃蟹季”聚一聚,看青山绿水赏湖光山色;借三分微醺再找酒家老板:笑问“蟹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