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那些有故事的饮与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7-11
一 份美食,我们一开始会深陷在她的美味上。假如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的话,我们将会开始欣赏她的内在涵义。尤其一份地方美食,其实就是一部减缩版的地方史,由于来历、饮食者、地域的不同,许许多多的美食,不只是为了让人填饱肚子。更多时候,我们在品味的是美食背后传承的那些文化。既然,吃,已经不是我们生存的必须,那么我们不妨来挖掘一下食物背后隐藏的历史和文化。
石家饭店 巴肺汤
巴鱼旧称斑鱼,是太湖中的特种水产,每年秋季桂花开时,在太湖一带形成渔汛,花谢则去无踪迹,故民间有“秋天享福吃斑肝”的说法。
巴鱼其实就是河豚的幼苗,它是回游鱼类,每年三、四月份都要溯江而上,到上游去产卵。在太湖里的时候,它还是幼苗,叫巴鱼,也作斑鱼,巴肺其实是巴鱼的肝,因为肝形似肺,而被称为肺。巴鱼很小而且没有毒素。巴肺汤只取巴鱼的肝及背上两边的两片肉烹制而得。
因烹饪斑肺汤而有口皆碑的石家饭店,据说按古谱“剥皮去移,分肝、肉两种”进行烹饪,是目前唯一掌握和保持古时巴肺汤传统技艺的饭店,这一技艺也被誉为烹饪“活化石”。不过石家饭店的出名,个中还有一段故事。
1930年,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于右任,到光福看桂花,来到木渎老街上,于右任和陪同的人走进一家饭店。此时正在供应斑肝汤,一碗下肚,于右任连喊“好吃!再来一碗”,一连喝了3碗。可是,吃完后却发现没带钱,连陪同的人也忘了带钱。陪同者就提议店家:你让他写首诗吧。当时那家饭店不叫“石家饭店”,而叫“顺叙馆”,
大约因为老板是
苏州人,于右任是陕西人,饭店的名字没太听明白。于右任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老桂花开天下秀,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尤堪记,多谢石家斑肝汤。”
连饭店的名字都写错了,老板不太高兴。可是,这首绝句往墙上一贴,第二天,苏州人都慕名跑来看这幅书法,从此“顺叙馆”改成了“石家饭店”。
太子少保 宫保鸡丁
在很多饭店里通常都能看到一道菜:宫爆鸡丁,鸡丁和其他的东西放在一起爆炒一下,听着看着都似乎蛮顺的。其实,这道菜如果追究些历史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它其实应该叫做“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四川的传统名菜,传说是清末时由太子少保丁宝桢的家厨创制而成。据说丁宝桢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有时他忙于公务回府晚,家厨摸准了大人的脾气,便在厨房内随手抓些现成的鸡丁、辣子及花生米之类,热锅快炒后送上,甚得丁大人欢心。待他入川做官后,家厨也从山东随行而来,见天府花生不次于山东大花生,经与四川嗜辣的习俗相结合,并加以改进,稍加白糖,又增新鲜滋味。丁大人对此举大加称赞。来丁府赴宴的官员及亲朋,也无不夸赞鸡丁别有风味。因丁宝桢曾被封为太子少保(尊称宫保),从此戏称此菜为“宫保鸡丁”,后风靡全国直至今日。
雪菜豆瓣汤 两片肉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日在松鹤楼用餐,最后一道上来的是一道汤,叫做雪菜豆瓣汤。虽是一道清汤,乾隆却胃口大开,连汤带豆瓣雪菜全吃了个精光。回宫后乾隆叫御厨也烧"雪菜豆瓣汤"。御厨一听,这个简单,用宫里最好的雪菜,最好的豆瓣,可是怎么做味道都不对,换了一种油烧,味道还是不对。
乾隆说,给你时间,你到苏州松鹤楼厨房去学习。御厨跑到苏州松鹤楼,又不能明着说是当今的皇上吃过这么一道汤,只能恭恭敬敬地请教:有一个人在这里吃了一碗汤,说好吃,叫我来学习,你们究竟是怎么做的?
厨师拿出“豆瓣”来给御厨看。原来,所谓的豆瓣其实是塘鳢鱼的腮帮肉。塘鳢鱼很小,腮帮肉取下来跟豆瓣的模样差不多,小小一碗雪菜豆瓣汤,竟要用上一筐塘鳢鱼。回到宫里,御厨据实回奏,京城里实在找不到这种鱼,乾隆只得悻悻作罢。
红汤面 灶上奥妙
外地人来苏州吃到奥灶面,总不忘问上一句“奥灶”是什么意思?有关“奥灶” ,说法不一。
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饿了,于是来到一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
还有一种说法,奥灶就是不太干净、拉里邋遢的意思。本来是个贬义词,如今却成了美名。据说奥灶面要用九种鱼类家禽的骨头熬炖:鱼、羊、鸡、鸭、鹅,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黄鳝骨、螺丝等,另外还要加入十几味中药。当天熬制的汤不全部扔掉,叫老汤。其实就是苏州人冬季吃的红汤面,到了昆山,因为改进了原料就变成了奥灶面。
白汤面 枫镇大面
苏州人夏天喜欢吃白汤面,白汤面里最出名的要数“枫镇大面”,据说创制于太平天国年间。枫镇,也就是寒山寺枫桥镇。大面是指什么呢?也就是加焖肉或爆鱼等浇头的面。枫镇大面的特色是,汤清无色,焖肉酥烂入口即化,面条细白,捞在碗中犹如“鲫鱼之背”,线要匀称,外形美观,味鲜爽口。
说起这碗面,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话说清代苏州枫桥镇有一对老夫妻,开一间小面店。因为是小本生意,前一天的盈利勉强可以拿出来买肉买酱油。丈夫习惯左边口袋装买酱油的钱,右边口袋放卖肉的钱。一天,丈夫照例去采购,路遇一位乞丐诉说不幸,生了怜悯之心,于是把左边口袋里的钱都掏给了乞丐。这样一来,剩下的钱只够买肉,打不到酱油了。没有酱油,焖肉、爆鱼怎么做呢?面汤又怎么兑?
丈夫只好硬着头皮试试看。没有酱油,鱼、肉白烧,然后用原汤下面,再放上白切肉、葱花、姜末。丈夫想汤面里总得放点东西,于是就用家里的酒酿放进汤里,一试,居然有提鲜效果。
小店照常开张,天气很热,老食客来吃饭,一碗白汤面下肚,对这碗面赞不绝口,于是吃客纷纷前来品尝,夫妻俩的小店生意也兴旺了起来。从此,便有了枫桥镇夏天会隆重推出的“枫镇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