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食肥蟹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11-18

每到金秋十月的菊黄时节,我们一家三口必到
阳澄湖农家乐餐饮去吃肥蟹。
最初是因我爱吃,后来夫人比我还爱吃,如今蟹已成了9岁小女的最爱。我馋蟹自幼时起。学龄前父母曾将我送到上海乡下的外婆家住过一段。外婆好吃蟹;每次将蟹买回煮熟,蘸放在姜末的醋里吃。外婆说这叫浦江肥蟹。外婆每每把蟹身盖让给我。外婆满口假牙,便用一把小钳子专门钳蟹螯,又用一把象骨刀专门剔蟹肉,一面慢慢剔一面给我讲:先剥蟹脐,不要漏掉一星蟹黄,再吃蟹壳。品膏、黄时,注意去蟹胃,然后剔去六角形蟹心和蟹肠,吸去膏、黄后解开蟹身,顺丝吃肉。我按外外婆的指点,不乱嚼乱吐,吃得有滋有味。入学后一到寒暑假我便吵着要去看外婆,实则馋蟹。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外婆教我吃蟹的几个步骤早巳被我传授给了夫人、女儿。我们从外婆爱吃的大闸蟹又扩展到海里的“飞蟹”、“赤甲红、“花盖蟹”。相形之下,河蟹香,海蟹鲜,各有千秋。
我们常去浦江吃蟹。一是因为浦江吃法比较多,有咸蟹、醉蟹等。名店名厨讲究烹饪技巧,烹制出来的蟹口味不同凡响。每到金秋时节,蟹螯之肥,肉之鲜美,总让我—家留连忘返。二是因为我们感觉浦江餐饮文化味比较浓。记得—次在那儿吃蟹,女儿忽然问我们,这醉脸将军为什叫螃蟹呢?我们一时语塞。正逢酒店经理走过,告诉女儿:蟹因蜕壳长而从解字,又因是水虫而从虫字,因横行而叫“螃蟹”。女儿听明白了自然是吃得心满意足。
以后我们翻书时发现,蟹的美味被古人发现则早在周代。那时的疤人已学会制蟹肴,即将蟹膏、蟹肉从蟹壳中取出,将黄、膏制成蟹酱,再烹制蟹肉。《周礼》、《书经》皆有记摘。我又发现,文人墨客好吃蟹者不胜枚举,且留下许多诗文笑话。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感叹:“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与他同朝代的诗人陆游则诗云:“蟹肥暂劈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可见食蟹多令人陶醉。清光绪年间有一画家倪墨耕,擅长侍女佛像,画马取景高速。某日从扬州到上海,寄寓客栈。至晚店主叫伙计把热腾腾的大蟹送给墨耕吃尝。谁知倪画师吹灯上床,却在被中吃食,自得其乐。翌晨伙计为他整铺,枕边尽是蟹壳与零星脚爪,衿褥沾满油污。另一清代画家李瑞清,自号清道人,真是清高脱俗,可他吃起蟹来馋相毕露,每食非尽兴不止,因此别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李百蟹”。清代的文人美食家李渔更是嗜蟹一生。每年蟹末上市时,他便开始储钱。家人笑他以蟹为命,他自称所储之钱为“买命钱”。
金秋的蟹是充满魅力的。让我们“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阳澄湖大闸蟹团购网转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