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不是阳澄湖蟹好 人生何必住苏州

浏览历史

不是阳澄湖蟹好 人生何必住苏州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4-12-13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本站配图)
 
本文转自:苏州日报
 
《苏州日报》2024年12月07日 A08版
 
  每年吃大闸蟹的时候,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棃先生的名句一而再地被引用。网络上随意一搜,有“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有“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有“若非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有“若非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汤国棃(1883-1980),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的夫人,字志莹,号影观,生于浙江乌镇,世代务农,在舅父的支持下,入上海务本女学求学。后与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社,她任学校教务长,内外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书画名家蒋吟秋先生曾作联赞誉:“大师讲学称贤助,淑德扬风仰久长。”1937年后与沈延国、潘景郑等友人、学生到上海开办“太炎文学院”以继“章氏国学讲习社”的遗风。新中国成立后,关心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两句诗的出镜率很高,但究竟是怎么说的,诗的题目又是什么,似乎大多数引用的人都没怎么关注。我读到过苏州好几位作家写章太炎、汤国棃夫妇掌故时也常提及此诗,很遗憾,严格来说没有一个正确的。
 
  郑逸梅先生关于章太炎、汤国棃夫妇的文章写过几篇,很有史料价值,比如太炎先生去世后置办棺木一事,还有章太炎手写医方、手批医书等旧闻轶事。郑先生提到,章夫人曾借住在上海西门城内静修路三乐里她桐乡亲戚沈家。此时,郑逸梅的弟弟润荪奉养郑太夫人,与沈家同住一宅,因此汤国棃常与郑太夫人一起打麻将。抗战期间,汤先生住在上海拉都路,与郑先生教书的务本女学很近,因此时有交往,还给他主编的杂志写过文章。如在《章太炎夫人汤国棃》一文文末郑先生写道:“最传诵一时的,如‘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她又擅作词,词多小令。”看来,此句诗更为流传,与郑逸老的文章不无关系。其实,在郑文之前,这句诗主要依靠汤先生的《影观集》油印本传世。这个诗词集原来叫作《影观楼近稿》,分诗和词两部分。同样是郑逸梅,他在《几种油印书册》一文中说:“较早的油印本,有章太炎夫人的《影观诗稿》。夫人汤国棃,小字影观,首冠镇海余岩一序,颇加称誉,谓:‘高旷飘忽近太白, 幽眇微茫,则入龙标之室。读未终卷,心气萧然,如坐危厓临绝涧而聆寒泉之咽,如入秋林而听百虫之号,如夜深山寂,杜鹃之啼月,如霜高风劲,孤雁之唳空。’诗多近体,当时由皇甫枳写校, 用大明速印机自印,印仅数十本,分贻太炎门生。印在有光纸上,草率不精。”
 
  对于这些诗词,汤先生晚年与时俱进地做了删汰与补充,但一直没有出版。二十多年前,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文教资料》杂志中收入《影观集》(《影观词》《影观诗》两辑,分载于《文教资料》第250、253期)。
 
  《影观词》正文前有徐复先生的《前言》、汤大民先生的《汤国棃先生小传》。后来《文教资料》单独出版了一个特辑,除收入《文教资料》第250、253期中汤先生的诗词外,书前新增了一些章太炎夫妇及其后人照片,正文之后新增了《影观诗补遗》《影观词补遗》《影观杂论》,最后是他们的长孙章念驰先生的《后记》。
 
  《影观诗》中明确提到,这首诗是《苏游杂诗八首》的最后一首,作于1932年秋。诗曰:“故乡虽好不归去,客里西风两鬓秋。不是洋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苏游杂诗》是个总诗题,前七首诗中,有来苏道上行车咏,为第一首;游虎丘诗三首,分咏冷香阁、点头石、真娘墓;太炎准备卜居苏州、受郑梨邨先生约游西山及山塘街各一首。上文列引的诗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即关于阳澄湖大闸蟹最有名的诗。
 
  诗人作诗,现场写了事后改,稿本与刊本,赠予人的手迹也时常微调,这是习以为常的事。阳澄湖还是洋澄湖,就有这个情况。
 
  在《影观词》(《文教资料》第250期,107页)中,汤先生的一阕《鹊踏枝》里有一个夹注:“余曾戏曰:‘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语近讽刺,友人谓余嗜蟹也。”此一时彼一时,汤先生恐怕自己也没意识到她最有名的这句诗的水准与价值,以“余曾戏曰”四字概括。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