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御夷之地唯亭镇

浏览历史

御夷之地唯亭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5-22
  唯亭镇,位于苏州城葑门外,旧为苏州市的东郊,现属苏州工业园区。其处为园区的中心地带,西临苏州古城,东接昆山市,北濒阳澄湖,环抱青剑湖,水乡风味浓郁,水陆交通非常便捷。
 
  唯亭,原名“夷亭”。这个名称十分古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唐人陆广微撰《吴地记》上说:“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国东有夷人侵逼吴境,吴王大惊,令所司点军。王乃宴会亲行……”这就是说,吴国东面有夷人侵犯吴境,必须派军队去抵抗。“夷”,是我国古代对东部地区各族的总称。“夷人”,即是东边那里的人。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不和,几乎连年发生战争。越国在吴国东面,故称“夷人”。越国献给吴王的美女西施,也称“夷施”、“夷光”。宋范成大《馆娃宫赋》云:“左携修明,右抚夷光。”近代诗人郁达夫《离乱杂诗》有句云:“终期舸载夷光去,鬓影烟波共一庐。”
 
  对于吴国来说,“夷人”即是敌人。所以,吴王要亲自带领军队,去边境抵抗。由于越国经常来犯,吴国也常在这里驻扎军队。古代,凡是在边境上驻扎军队的地方,必须建立亭子。《韩非子·内储说上》:“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墨子·备城门》:“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可见,在边境上筑亭子,完全是战争的需要,也即是现在所称的“岗亭”,守军站在亭内,观察敌人的动态,以防不测。
 
  “夷”与“亭”合起来,便产生了“夷亭”之名。在苏州众多的镇名中,夷亭镇名是最古老的之一。从史籍记载来看,我国的亭子早已存在,先用于军事,转用于邮驿,再作为公路旁歇脚的凉亭,有所谓“三里亭”、“十里亭”等。后又作为点缀园林的景点,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十分幽雅美观,今苏州园林中的亭子,即由此演变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吴越两国相继消亡,夷亭那里也不再驻守军队,“夷亭”已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夷”字有轻视、敌对之嫌,影响人民之间的友好,故用谐音改为“唯亭”。“唯”者,仅有也,独一无二也;“亭”者,亦可作“亭亭”解,美好也。“唯亭”,两字,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意。
 
  唯亭原为军营驻扎之地,后为官府传递邮件之所,称为“官驿”。唐代,吴地有八个官驿,唯亭为八个官驿之一。往来的人多了,居住的百姓多了,逐渐形成小镇。至明清时代,唯亭已是热闹的大镇。据清道光《元和唯亭志》记载:当时,唯亭“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元邑之首”。
 
  唯亭镇上商贾云集,老店较多,酒楼茶馆、南货店、酒酱店等应有尽有,沿河有竹行、米行、糖坊、染坊、哺坊等。街西有仁寿桥、西城隍庙等名胜。街东有问潮馆、状元泾桥、乙未亭等古迹。南宋初年,苏州流传着一句谶语:“潮到唯亭出状元”。昆山县令得知后,求才心切,即在唯亭镇东建造了一座“问潮馆”,意谓问潮水何时来也。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潮水汹涌,涌过了唯亭,昆山果然出了一名状元。状元名叫卫泾(1159—1226年),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他为官四十余年,“忧国忘家,始终如一,谋远深虑,不邀近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官至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出知潭州。著有《后乐集》。
 
  唯亭镇老街原有“三里户棚”,即是在街的两旁均搭有凉棚,遮雨避阳。乡人雨天上街,在凉棚下行走,不须打伞,称为“雨街”,实则无雨也。夏天上街,不须戴帽,自然阴凉。可惜在“大跃进”中被拆除,如能在街坊改造中恢复旧观,不失为一大特色也。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