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我的购物车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浏览历史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4-28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黄肥。每年九十月,“蟹是母的肥”这个如同咒语一般的句子在每个馋虫食客的耳边不时鸣起。其实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古人对螃蟹的鲜美,作诗咏赞者颇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到后来,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四位一体,更是风雅无比。试想,酒香月朗,菊瘦蟹肥,与二三知己,持螯举觞,岂不快哉!
 
  古人吃蟹最看重蟹螯
 
  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周礼》中载有“蟹胥”,据说就是一种螃蟹酱,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易经》上说:“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所以有人说你“内柔外刚”,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说你像螃蟹。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蟹螯这个东西,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不爱吃蟹螯的,这人叫刘承勋,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一见到螃蟹,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有人问他:“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回答道:“十万个蟹螯,也顶不上一个蟹黄。”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叫“黄大”。
 
  文人们对螃蟹可是情有独钟的,写螃蟹的诗歌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大画家倪瓒,他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其中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就糟蹋了。至于蜜酿蝤蛑,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
 
  但要是比起李渔来,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李渔一顿能吃掉二三十只螃蟹。这种吃法甚至给他造成了经济压力,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蟹的,被他称作“买命钱”。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备下“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大概就是醉螃蟹吧,是冬天吃的。而操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后人能与李渔比肩的,可能就是画家徐悲鸿了,徐悲鸿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
 
  到了近现代,说起吃蟹的大家,有三个人。一个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许廑父,此人一到季节,一定要去阳澄湖买上一百只大闸蟹,举办百蟹宴,年年坚持,花多少钱都不在意。第二个是名医施今墨,每到秋天一定要下江南,专为吃螃蟹,他还把螃蟹分成三六九等,封官加爵,由“特任官”到“芝麻绿豆官”,玩得不亦乐乎。第三个是黄季刚,章太炎的学生,参加过同盟会。他闲来无事去买南京航空彩票,竟然中了大奖,欣喜若狂,率全家冲进餐厅,狂吃螃蟹,结果回家就病重不治,悲剧了。
 
  持螯把酒,不仅风雅,而且有范儿
 
  螃蟹属于寒凉性的食物,不能多食,而配酒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红楼梦》中,大观园中自小体弱的“林妹妹”只吃了一点蟹腿肉就觉得心口微微疼痛,便命丫鬟将合欢花浸泡的酒烫一壶端上来。合欢酒是把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浸泡于烧酒中而制成的一种药酒,具有祛除寒气的功效,林妹妹吃了性寒的螃蟹,喝几口用合欢花浸泡的烧酒,显然是对症下药,恰到好处。
 
  而江南人的传统做法是热上一壶绍兴黄酒,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黄酒性温,温寒相抵,不容易生疾病,并且黄酒能祛除腥味,使螃蟹吃起来更鲜美。黄酒的最佳绝配当属大闸蟹,即古人所说的“持螯下酒”。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他把诗、酒、蟹、月联系在一起,而且看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他认为,只要喝下三杯酒,就能开启人生通往美好的大道;若喝下一斗酒,便足以使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了。李白认为,酒中有真理,喝酒可使人领悟人生的大道理,更可以使人提升到忘我超然的境界,他显然把酒的作用神化了。
 
  携菊入诗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古称菊花节,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深秋有佳色,菊诗有佳篇,古往今来,借菊言志,托花抒情,比比皆是。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诗人陶渊明爱菊一生,他辞官隐居后,在自辟的桃花源中种菊自赏,并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郭主簿》一首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天生一副傲骨的菊花是诗人隐居中最好的伴侣,与菊花在一起,使他暂时忘了对世情的烦恼。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形象生动。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那朵雪白的菊花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早期所作的《题菊花》。用“西风”、“蕊寒”、“香冷”、“蝶难来”四个意象,写出了孤寒、冷寂的意境。“青帝”的出现,使菊花改变了孤寒、冷寂的形象,能与桃花在百花争艳中的春光里一同开放。这是诗人大胆的奇想,寄托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作者另一篇咏菊诗《不第后赋菊》中更有具体的表达:“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公元880年,黄巢率军攻占长安,建“大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里的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
 
  明人唐寅在《菊花》一诗中写道:“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仅包含着无尽的乡愁,更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菊花的“不随众草出”、“气为凌秋健”的特性常常与反抗世俗、叛逆抗争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从古代名人赞美菊花的诗词中,使我们领略到了菊花那笑傲霜天、高洁无畏的品质!
下一篇: 李时珍谈吃蟹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