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美味是螃蟹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3-08
“秋风响,蟹脚痒”金秋时节,螃蟹黄满,肉嫩味美,正是:“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蟹有四名:以其横行,曰螃蟹;以其行声,曰郭索;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内空,曰无肠。因此,螃蟹有了“横行介土”、“无肠公主”的美称。唐代皮日休,《咏螃蟹》:“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短短四句,把螃蟹描绘得形象逼真意趣横生。
螃蟹入馔历史悠久,我国从西周起,人们就开始以蟹做胥(酱);南北朝时已有食糖蟹;隋唐时糖蟹、蜜蟹、醉蟹已是贡品;北宋末已有《蟹谱》专著问世;到了明代,出现了“玛瑙蟹”,啖蟹之凤渐盛,在宫中,八月十五除吃月饼、酒馔外,还食蟹。“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其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已佐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酌中志》)可见古人啖蟹之法既巧又溢娱。清代至今,蟹馔更是异彩纷呈,各具风味。以蟹制作的名菜有:江苏的“精炖蟹粉狮子头”,安徽的“屯溪醉蟹”,广东的“芙蓉蟹片”浙江的“敦煌斗蟹”,山东的“蟹黄鱼翅”,天津的“金钱紫蟹”,等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京人爱食蟹黄包子,闽粤人嗜食煮蟹,宁波人爱啖醉蟹,津京冀一带钟爱酱蟹,苏州人爱吃风味独特的蜜蟹、糖蟹等。
螃蟹,历来是水产品中之珍品,属经济类,价格甚高。因它肉质鲜嫩,味美好吃。啖蟹者越来越多,也许人们还不全知蟹有四味: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黄儿,味绝天下,品尝自知。其实清代剧作家李渔对蟹鲜早有赞叹:“蟹之鲜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真有“满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之美,令人馋涎欲滴。
据资料载,蟹的种类繁多,有毛蟹、田蟹、河蟹、海蟹等,正名中华绒螯蟹,盛产江南及沿海诸省,是我国特有的甲壳动物。它仗着一身铁甲,刚劲的双螯,矮健的毛足,横行于江海湖河之中。全世界蟹类约有4500多种,中国约有近800种,其中首推苏州阳澄湖出产的青壳、白肚、金爪的清水大闸蟹,它不仅比别的河湖蟹个大,而且更为腴美。难怪近代的章太炎和他的夫人卜居吴中,啖食到大闸蟹时,汤国梨夫人会情不自禁吟出“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佳句。
螃蟹亦是一味良药。蟹内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A、B1、B2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作为药用,主要能散热、去瘀、治血、舒筋、滋阴、解漆毒等。蟹壳焙干研末可外用调蜜可搽治冻疮,调醋可敷治肿疡疖毒。蟹肉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胃病、伤风、感冒和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少食或不食为宜。更为注意两点:一是死蟹不可吃,以免中毒;二是蟹不可与柿子同食,因易引起腹泻。
食蟹已成了我国一种特有的美食文化。从挑选、甄别螃蟹的好坏,到蒸煮炸炒的烧法,精吃细品的技巧,都被演绎得头头是道,让我们先来尝尝金秋的第一道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