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古人的几种吃蟹方法

浏览历史

古人的几种吃蟹方法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6-24
成熟季的阳澄湖大闸蟹
 
成熟季的阳澄湖大闸蟹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这是对吃蟹法的一个总结,现按此线索,稍加扩展,并参考其它材料,略作说明。
 
  蟹酱
 
  这种吃蟹法源起颇早。据《周礼·天官·庖人》载:“庖人共祭祀之好羞。”郑玄注云:“好羞,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鱼(腌鱼),青州之蟹胥。”那么,什么是“蟹胥”呢?《释名》:“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实际上就是蟹酱。可见,这种吃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并认为是一种美味的菜肴。
 
  怎么做蟹酱呢?据记载,开始只是“盐藏”,后来就发展成为一种制作复杂的高级蟹酱。清代曾懿《中馈录》说:“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盐、葱、醋等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其实,即食可以,藏之再食亦佳。
 
  这种蟹酱是很好吃的。黄庭坚诗云:“蟹胥与竹萌,乃不美羊腔。”现代作家梁实秋在《蟹》文里说:他打开一坛蟹酱,黄橙橙的蟹油一层,香气扑鼻,味道极好。
 
  酱蟹
 
  据清代顾仲《养小录》载:上好极厚甜酱,取鲜活大蟹,每个以麻丝缚定,用手捞酱, 蟹如团泥,装入罐内封固。两月开,脐壳易脱,可供。如未易脱,再封好候之。食时以淡酒洗下酱来,仍可供厨,且愈鲜也。
 
  糟蟹
 
  古籍里常常糟蟹:隋唐时代糟蟹是一种贡品,曾几有《糟蟹》诗,杨万里有《糟蟹赋》,可见是一种很流行的吃蟹法。
 
  糟渍法本为我国食品加工保藏方法之一,加糟(酒糟或酒酿)封藏,鱼肉禽蛋等常用。那么,怎么糟蟹呢?据明代周履靖《群物奇制》载诗云:“三十团脐不用尖,陈糟斤半半斤盐,再加酒醋各半碗,吃到明年也不腌。”据说,雄蟹(尖脐)、雌蟹(团脐)不能共糟,否则即沙,故云“三十团脐不用尖”。清代顾伸《养小录》里,除引了《糟蟹法诗》之外,又作了说明:“脐内每个人糟一撮,罐底铺糟,一层糟一层蟹,灌满包口”。
 
  曾几《糟蟹》诗云:“风味端宜配曲生,无肠公子籍糟成”,认为糟蟹别有风味。杨万里《糟蟹》诗云:“横行湖海浪生花,糟粕招邀到酒家;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即瓤)溶腹未成沙(松散乏味)”。糟出一的螃蟹,似玉如金,美味可口。
 
  腌蟹
 
  腌,就是用盐浸渍食物,如腌菜、鱼、肉之类,使盐分渗入其中,造成渗透压较高环境,脱去部分水分,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达到防腐和保藏目的。腌蟹自古有之,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云:“以盐渍之,自有佳味。沃以苦酒,通利支节,去五脏烦闷。”腌蟹不仅是佳味,而且带苦酒吃竟有疗效。盐蟹汁也有治疗功能,李时珍说:“喉风肿痛,满含细咽,即消。”
 
  糖蟹与蜜蟹
 
  梁实秋曾说:“(吃)螃蟹蘸姜醋,可有人在醋里加糖,变成酸甜的味道,怪!”蘸料里放点糖就说“怪”,那么,制成糖蟹或蜜蟹蘸醋吃更是“怪诞”了。
 
  糖蟹或蜜蟹是一种久违的吃法,现今已不多见。查古籍,这类吃法的记载即颇多,隋、唐、宋代还是一种贡品,连皇帝都喜欢。宋沈括《梦溪笔谈》:“大业(隋炀帝年号)中,吴郡(治所在今苏州)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蟹类,螯大如剑)四瓮。又何胤(南朝齐梁时代学者)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沈括不仅讲到了糖蟹和蜜蟹,而且指出了加糖蜜的原因。
 
  怎么制作呢?明代顾元庆在《云林逸事》里谈了“蜜酿蝤蛑(即梭子蟹)”的制作过程:“蝤蛑盐水略煮,才色变,便捞起劈开,留全壳,螯脚出肉,股剁作小块,先将上件排在壳内,以蜜少许,入鸡蛋内搅匀,浇遍,次以膏腴铺鸡蛋上蒸之,鸡蛋才干凝,便啖(吃),不可蒸过,橙齑(碎骨)醋供。”蜜蟹蒸了以后,醮橙汁和醋进食。但这是一种蜜蟹的即食法,
如何装瓮保存、留待他日却未涉及。
 
  古人写过好些糖蟹诗,其中苏舜卿诗云:“霜柑糖蟹新醅(未虑的酒)美,醉觉人生万事非”,吃了糖蟹等,简直觉得飘然万事皆非了。
 
  醉蟹
 
  醉蟹,即“酒绿初倾老眼明”的酒与“蟹肥暂擘馋涎堕”的蟹的结合,是中国菜肴中的特有风味的一款,它源起早、享誉高,为富于浪漫气息的食苑奇葩,曾深受欢迎。
 
  怎么制作呢?
 
  宋代傅肱《蟹谱》说:“酒蟹,须十二间作。于酒瓮间撇清酒,不得近糟,和盐浸蟹,一宿即取出。于(蟹腹下的薄壳)中去其烘秽,重实椒盐讫,叠净器中。取前所浸盐酒,更入少新撇者,同煎一沸,以别器盛之。隔宿候冷,倾蟹中,须令满。”
 
  清代曾懿《中馈录》说:“糟、醋、酒、酱各一碗,加盐一碟。又法:用酒七碗,醋三碗,盐二碗,醉蟹亦妙。”
 
  清代顾仲《养小录》说:“以甜三白酒注盆内,将蟹拭净投入。有顷醉透不动,取起,将脐内泥沙取净,入椒盐一撮,茱萸一粒(置此可经年不沙),反纳罐内。洒椒粒以原酒浇下,酒与蟹平封好。每日将蟹转动一次,半月可供。”
 
  清初有个叫李渔的美食家,最嗜螃蟹,人称蟹痴,“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那么,告竣之后怎么办呢?李渔“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用”,早就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赁照取,永无变沙之患也”。
 
  酒香蟹鲜,合成醉蟹,获双美之效。宋代高似孙诗云:“西风送冷出湖田,一梦酣春落酒泉;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紧;魂迷杨柳滩头月,身老松江瓮里天;不是无肠贪曲蘖,要将风味与人传。”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了螃蟹爬出湖田,落入酒瓮之中,成了醉蟹的过程,又讲到了这种醉蟹“香玉软”、“紫霞坚”的独特风味。
 
  烹蟹
 
  烹蟹即取鲜活之蟹而熟之。熟法:可煮,可蒸,以蒸为佳。这种吃法,是诸多食蟹法中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也是最能吃出螃蟹营养、鲜美、趣味的吃法。
 
  怎样蒸煮呢?《养小录》云:“宜以淡酒入盆,略加水及椒盐、白糖、姜葱汁、菊叶汁,搅匀入蟹,令其饮醉不动,方取入锅。”又云:“蟹浸多,水煮则减味,法以稻草捶软挽匾髻,入锅平水面,置蟹蒸之,味足。”《云林逸事》云:“用生姜、紫苏、桔皮、盐同煮,才大沸透便翻,再大沸透便啖(吃)。凡煮蟹,旋煮旋啖则佳,以一人为率, 可煮二只,啖已,再煮。捣橙齑(碎屑)、醋供。”
 
  清初的散文家张贷在他的《蟹会》里讲,“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他与友人兄弟辈的蟹会,采用的也是烹蟹的吃法,这样煮出的蟹,“膏腻堆积,如玉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