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蟹事”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28
民国时代,说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鲁迅。
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鲁迅的日记中,更是屡屡提到吃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蟹,让鲁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鲁迅对于螃蟹,有两种吃法——大的就清蒸,加点调料,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蟹的鲜味;小一点的,就和上面,用来做成油酱蟹,这是一种下饭的小菜,在当时颇为流行。除了自家吃,还能用来送人。鲁迅一向给人的感觉,是脾气不好,通俗点说,就是“不会做人”。可其实,这也得看人。对于那些至交好友,鲁迅的礼数还是挺够的,经常去买一些
阳澄湖大闸蟹,用来送朋友。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鲁迅这种“食不可无蟹”的生活,堪称是高端了。
真实情况如何呢?恰恰相反。民国时期,蟹还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那会儿,螃蟹多,且吃的人少。为啥?因为不顶饿,不充饥,还不如大米来得划算。有一奇特现象,在法币改革后,物价上涨,米价飙升。很多穷苦人家,吃不起米,于是只能吃螃蟹充饥。在当时的老照片或各类记录中,时时可见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螃蟹在当时不仅不“高端”,反而还挺普通,特殊时期甚至比米价还便宜。吃螃蟹的,大多是两极分化,一种是“高大上”,专门搜罗各地有名的
螃蟹,品蟹喝酒,附庸风雅;另一种,是穷到了极点,米都买不起,就吃点普通的螃蟹充饥。
当然,螃蟹比米价便宜,是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况,并非普通现象。一般情况下,民国初年的螃蟹,是几毛钱1斤。在当时,这个价格也就比鲜鱼的价格,略高一点点,但整体上还是一个水平的。
所以,民国时期,吃蟹的人特别多。有一个人叫李瑞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吃蟹的狂热更是远胜鲁迅。李瑞清官不大,也就是个校长,收入不算太高,但对于吃螃蟹却是狂热无比。他吃螃蟹特别慢,一点肉都不浪费;但速度慢,数量却多,一只接一只。有时候,一天下来,能吃上10来只螃蟹。然而,螃蟹是大寒大凉之物,如此不加节制地食蟹,导致了李瑞清50岁出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