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蟹趣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08
“长安涎口盼重阳”。重阳前后,蟹黄肥厚,肉脂丰盈,腴美异常,正是美啖
螃蟹的最佳时节。古往今来,不少骚人墨客与螃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为今人品味蟹肴平添几多雅兴。
明末清初有两位吃蟹名家,一位叫张岱,另一位叫李渔。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一段文字写到吃蟹,十分生动:“河蟹十月与稻谷俱肥,壳如盘大,而紫蟹巨如拳,小脚肉出,掀起壳,膏腻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八珍是奇肴异馐,十分珍贵,居然不及河蟹,足见对它的评价之高。
爱蟹如命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有“蟹仙”之称。每年,当螃蟹未出时,李渔就将钱储存起来,等待螃蟹上市。家人见了,都笑他“以蟹为命”,李渔也就自称购蟹之钱为“买命钱”。等蟹上市之日起,他开始吃蟹,每晚必备,从不间断一日。李渔也就将每年九十两月称之为“蟹秋”。蟹还未上市,李渔就担心时过蟹尽,再不能品尝此美味,就命家人洗瓮酿酒,以备制作糟蟹、醉蟹之用。他将加工糟蟹的糟,称之为“蟹糟”。难怪他自言“螃蟹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
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李瑞清,有“李百蟹”之号。相传他寓居上海时,以卖字为生,笔墨之暇,常光顾当时上海颇有名气的“小有天”闽菜馆。因他嗜蟹,且食量惊人,菜馆里的食客常为之瞠目。某年秋天,时近重阳,李因无钱买蟹,便画了一百幅蟹图,聊以解馋。想不到,他画蟹解馋的趣事传出后,其友冯秋白特购
阳澄湖大闸蟹三筐,在重阳节前夕匆匆赶到李家,意欲换百蟹图中的一幅。谁知李瑞清见蟹流涎,急不可待,马上呼人拿到厨房烹饪,以便下酒,高兴之余,竟把一百幅蟹图全部赠给冯秋白,令冯喜出望外。从此,李瑞清就有“李百蟹”的外号。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把“红楼客咏诗食蟹”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他借潇湘妃子林黛玉之手,写出“螯封嫩玉双手满壳,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诗句,赞美蟹肉嫩,脂香味美;借怡红公子贾宝玉之手,写出“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若狂”的诗句,贴切地描写了所用的调料及其美味所引起的兴奋心情;他还借蘅芜君薛宝钗之手,写出“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诗句,指吃蟹涤腥及防积寒的方法。
据说,大画家齐白石从少年时起就喜欢捉蟹吃蟹,仔细观察,勤学苦练,所画蟹十分生动,活灵活现。抗战初期,齐老不与敌伪交往,对方常以买画为名,前去骚扰。齐老画了一幅螃蟹并题诗:“老年画法没来由,别其西风笔底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挂于门上,嘲讽敌人。抗战胜利前夕,齐老又写了一首题画蟹诗:“处处草泥方,行到何时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别具一格,趣味无穷。解放前夕,他常爱以螃蟹为题作画,并在画面上题写:“看你横行到几时。”语言锵锵,落地有声,讥讽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为时已不长久了。
作家梁实秋也是个啖蟹专家,他写吃蟹“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那是蟹正肥的季节……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饮,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事。”这段文字一下子把人的胃口吊起来了,然后谈北平正阳楼的蟹“食客每人一分小槌木垫,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梁实秋接着写道:“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这碗汤妙趣无穷,高汤一碗煮沸,投下剥好的蟹螯七八块,立即起锅注在碗内,撒上芜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锅老油条。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饭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梁实秋把美食当成了美文来欣赏,且对食蟹之法诠释详尽,形色俱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