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平生为口忙”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9
苏东坡,诗人中的第一美食家,创制众多美食,至今脍炙人口。
譬如名头很响的“东坡肉”。苏东坡初到黄州,发现当地猪肉非常便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但“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于是他买来肉,“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炖至肉烂,淋以酱油,拌以姜葱蒜八角红糖等,做出的肉,色香味俱佳。这也许就是红烧肉的起源?
在杭州任上,他用西湖鲤鱼做菜。将鱼剔鳞破肚洗净,外皮擦青盐,内里塞菜心,入油锅煎,放几段小葱,再浇以咸萝卜汁和酒,起锅前,覆以橘皮丝提鲜,这就是“东坡墨鲤”。
苏东坡的一“肉”一“鱼”,当时即风靡全国。此外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酥”等系列“东坡”美食。
苏东坡倾情美食并非没有缘由。
古代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带动了美食的勃兴。那时川菜不似今天的麻辣——因为辣椒尚未传入中国,但鲜嫩丰肥的风格已然形成。苏东坡的母亲不但是才女,更是一位厨艺高手。川人尚食之风和母亲的熏陶,令苏东坡与美食结了缘。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政治上失意,他并不怨艾消沉,依旧潇洒旷达,很自然地,就把兴味转移到生活中,移情饮食,为口忙碌了。
说苏东坡好吃、会吃,不是说他享用了多少龙肝凤髓、山珍海味,而是他真正懂得食物的品味,解读每一种食物的妙处,巧于搭配,精于烹制,发掘出食物本色的美。
在《老饕赋》里,苏东坡以绚烂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说穿了,菜肴不过是猪脖子肉、
大闸蟹、蜜饯、羊肉、蛤蜊。这都不算什么名贵的东西,可在苏东坡笔下,却生出了百般滋味,读来口舌生津。还有《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一首题画诗,其实在“贪嘴”的诗人眼里,竹下之笋,花后之桃,水中之鸭,野菜,河豚,不都是可食之物吗?全诗既是绘景也是写食,既赏心悦目,又可大快朵颐,诗情画意,妙趣天成。
苏东坡再贬惠州。一次饱食后,他摸着肚子问客人,他肚里都有什么?有的说是学问,有的说是见识,有的干脆说是美食,苏东坡一概摇头。他的红颜知己朝云在旁说:“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抚掌大笑。的确,为官勤政爱民,做人光明磊落,在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他确实显得特立独行、不合时宜。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将满腹才情分用于烹饪,是自身的喜爱,更是无奈之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正是在这种心境下诗人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