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预告,今期将介绍王亭之昔日的家厨妙製「荔枝蟹」。今且仍从蒸蟹谈起,因为上期谈蒸蟹实意犹未尽,若区区二千馀字便已将蒸蟹说尽,怎能说中华饮食文化深厚也。
明代宋诩的《宋氏养生部》,有一条「玛瑙蟹三制」,真可谓集宋元明三代蒸蟹法之大成,只可惜如今徵引饮食文献的人,常将其说法弄错,今且让王亭之道来──
第一个食制是:先将蟹原隻蒸熟,拆肉,拆黄。用绿豆粉少许调水,加入蟹肉蟹黄之内,用手抓匀。然后加入牛乳饼同蒸。蒸好之后,界成小方块;再用原汁、薑汁、酒、醋、甘草、花椒、葱和成欠,浇热欠于其上,供用。
这个方式,显然脱胎于元代倪云林的蒸蟹(这在上期已谈过了)。唯一的差别是,倪云林用蟹壳捣碎煮汁,宋诩大概嫌烦,又或者以为蟹壳无味,于是不用,这就等如如今的西厨,煮龙虾汤而不用磨碎的龙虾壳,是必为法国厨人所见笑。
然而宋氏却有一改良,即用牛乳饼来蒸蟹,而非用鷄蛋。用牛乳有一好处,下面即将谈及,如今且卖一个关子。
第二个食制说得很简单,原文寥寥数字──「云林唯调鷄子;蜜蒸之。」
现代食家查倪云林的《云林食制》,只见其「调鷄子」(鷄旦)来蒸蟹,却未见其用蜜糖,于是窃窃生疑,议论纷纷,却其实这是倪云林的另一食制,即生开蟹段,然后醃过蜜糖来蒸,倪云林称此为「新法蟹」,实有炫新之意,非饮食之正道,尤其他还于食时要用鷄汤来「 」,那就更应受随园所讥也。
第三个食制写得更简单,唯曰──「用辣糊。」
这便考起许多食家了,到底甚麽是「辣糊」呢?原来,这即是用芥末,亦即不用绿豆粉开浆,但用芥酱来代替。此于当日王亭之的家厨食制中,便称之为「辣糊蟹」,「辣糊」二字原来起源甚早,是三百年前的叫法。
可是用芥酱却须得其法,须先用醋调,然后再水调稀,煮熟,再浇于「蟹肉牛乳膏」的小方块上。方块须小,可以一啖便食,如须咬细,那便失味。
至于何以称为「玛瑙蟹」,那则因为是蟹黄与蟹肉和混,红白相杂,颜色如玛瑙之故。即使是「辣糊蟹」,稀的芥辣酱实亦不夺其玛瑙之色,读者一试便知。
读者或疑,袁随园已说蟹不受别味,何以却又有许多花样,此实不知,袁随园所言,但说蟹不宜配搭以鷄鸭河鲜等,非谓其不受芥醋盐酒等配料也。即使用牛乳或鷄蛋,亦能扶出蟹味。
于说牛乳之前,还想一说明人顾仲在《养小录》所说的「松壑蒸蟹」。
顾仲很人道,螃蟹宜活蒸,一如今人蒸
大闸蟹,即得其法。可是他却想到螃蟹生蒸,未免太痛苦,故云──
「活蟹入锅,未免炮烙之惨。宜以淡酒入盆,略加水及椒盐、白糖、薑、葱汁、菊叶汁,搅匀。入蟹令其饮、醉不动,方取入锅。」这便即是所谓「松壑蒸」了。
附带一说,这食制可能传至日本。明代海宁一带开始与日本交通,顾仲是嘉兴人,是故便为人仿效,如今京都的和食亦有「松壑蒸」,不过却只是蒸虾,虾亦先醉而后蒸,伴以香菰、紫菜、萝卜丝,是应得《养小录》所说之神髓也。
然而用菊叶汁,才是这食制精华之处。菊叶汁微苦涩,但若与酒汁兑和,则苦涩转而为菊香,而酒气却亦因而消失,此即谓之为醇。所以王亭之十分賛成「松壑蒸」的蒸法,认为实在倪家食制之上。
只是在蒸蟹时须要注意,这个蒸法,由于半醉的蟹已饮了一些酒和香料汁,如何于蒸时使其香醇依然保留,此中大有学问。秘诀是将蟹反转才下蒸锅,即是蟹盖向下。如是蒸时,蟹肉即带香醇,而且蒸好之后,螃蟹因受热自然翻转而其汁液则不过外洩。
昔日香港中环的陆海通,大厨有学问,蒸蟹即懂得反转下锅。只是他不用酒来蟹微醉,只开猛水喉来冲,令蟹昏厥而后下锅,是则不及「松壑蒸」之雅,蟹肉蒸好后虽能保持原味,然而却少了菊酒之香。
现在可以说到用牛乳蒸蟹的好处了。这即是王亭之家厨的「荔枝蟹」。
蟹原隻蒸好,蒸前饮以菊花汁、淡酒,一如「松壑蒸」的做法,然后拆肉、拆膏。这时有汁流出,留下备用。
在蒸碟上,铺上一两层大良牛乳饼,将蟹黄铺底,蟹肉铺面皆在牛乳饼上。于是剥桂味荔枝七八枚,放在蟹肉之上,荔枝去核,去核时留意不可失散荔枝太多。
整治既毕,于是放在蒸笼上焗。所谓焗,即非猛火去蒸,蒸锅早已烧滚,连蒸笼上的纱布都热气腾腾,一放入蒸碟,盖上蒸笼,即便熄火,只让水蒸气去焗那碟蟹,如是蟹肉虽翻蒸亦依然嫩滑。
食时,去下面的牛乳饼及上面的荔枝不上碟。方法很简单,只须取去荔枝,将碟反扣在菜碟上,那就变成蟹肉在底,蟹黄在面矣。
反碟之前,可以用先前留下的蟹汁,加荔枝汁略煮,浇在蟹肉之上。
这样蒸出来的蟹,蟹黄有牛乳香,蟹肉则有荔枝香,真是人间金玉之食也。食时千万不可用醋,否则即与荔香乳香相犯。
如此用牛乳,仅取其乳香而不用乳质,是故便胜于倪云林之用鷄蛋。鷄蛋蒸蟹然后切成「象眼块」,卖相虽骨子,到底不及淨蟹肉之原装也。尤其是蟹黄沾上牛乳饼的香与味,对未食过的人,很难对他说得清楚。至于荔枝汁与乳饼相逼而成香气,更不足为外道。
不过王亭之未食此家厨,亦已五十馀年矣,口福难享,厨人难得,虽知食制又有何用哉,有何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