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缘 蟹痴
作者:张 茅发布时间:2017-12-06
深秋季节,市面饮食习惯随节令改变,吹起一阵大闸蟹风,家人早就问,甚么时候吃大闸蟹。
今年的市价一隻五両重的,售价约一百二十元至一百三十元,若买回家,一家四口,每人两隻,消费为一千零八十元。自己动手很简单,烧一镬清水,加入紫苏叶,将大闸蟹略洗刷,放在碟上,摆在镬内蒸,约十五至二十分钟,蟹呈橙红色即可。在家吃的好处可以放开来,大快朵颐,不必拘束,吃出滋味。
相识于五十年代
如要在家外吃,酒店推出的“任吃大闸蟹餐”也是不错的选择,每位四百五十至五百元,吃法有三种可选,冰镇黄酒蟹、清蒸蟹,风沙炒蟹,餐前三小吃,人参醉鸡、鲍鱼丝羮等。一家四人消费接近二千元。享受酒店环境与服务,度过一个舒适美食的晚上。
在我青少年时候,香港人对
大闸蟹还很陌生,五十年代中期在铜锣湾“中国国货公司”已经有大闸蟹出售。报社一位祖籍江南长者,花五元买了一隻自己弄,感到他十分隆重,当年我们每月给食堂膳食费四十元,吃一隻大闸蟹便花五元,我们也觉得非同小可。他一边弄一边讲怎样吃大闸蟹,说是学问,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他说:“我们苏州人吃大闸蟹,吃完以后,仍旧是一隻完整的大闸蟹。”听罢感觉神乎其神。
作家唐人(严庆澍),江苏人,超级蟹痴,他是第二个对我夸说江苏人吃大闸蟹文化,他形容吃下的蟹壳重新拼成原状一点看不出来,敢说炎黄子孙,独苏州人最懂吃蟹,吃得精巧,富有文化。
我终于领教了,这天傍晚,他还了当日“稿债”(每日工馀,写四篇连载小说,多篇专栏,超过一万字),依约来我家吃大闸蟹,喝热黄酒。坐下来即以熟练的手法和特快速度,狼吞虎嚥,瞬间吃过一隻又一隻,面前杯盘狼藉,快速动作大概我吃半隻他已解决两隻,一口气吃五、六隻不见倦容,满意地说:“畅快!畅快!”他性格乐天爽快,与他一起吃喝如沐春风。他吃蟹如写文章,又多又快,写下小说七十八部,剧本拍成电影十二部,小说採用笔名常用的有阮朗、洛风、颜闻等,蟹痴非他莫属。
八十年代,吃大闸蟹的风气大盛,香港人再不叫“毛蟹”,人人皆知阳澄湖,此地出产的蟹最负盛名,铜锣湾的渣甸坊成为人所皆知的大闸蟹街,“蟹旗”满街,黄的红的,当中一个“蟹”大字夺目,恍如回到宋朝一条街。杜牧言“倚遍江南寺寺楼”,“水村山廓酒旗风”;古人在店外挂上一面酒字旗,渣甸坊最大的凌空横跨马路,少说有两丈。
渣甸坊的蟹旗十步一面,随风招展,不由自主的流连一番,与卖蟹者攀谈几句,观看他们绑蟹的手艺,一手拿水草一手让蟹乖乖任由捆绑,不由人不佩服。大闸蟹由苏州来到香港,聪明的酒家大厨很快替牠变身,保持传统吃法之外,再创花样,如蟹粉牡丹虾配馒头、脆炸蟹粉啤梨、糯米蒸大闸蟹、还有自製蟹醋。如今我一家都成大闸蟹痴。
“礼云子”鱼子酱望尘莫及
“礼云子”,这一代人都不大知道了,今日的礼云子,以每両计,价值不菲,是罕有的席上珍餚,随着河道环境转变,已成濒危产物。
早几年,中环一家著名老酒家的老闆,不知他从那里收购了少量礼云子,极为隆重招呼几位城中大富及个别食家,用礼云子做了几道菜和点心品尝,令座上嘉宾大开眼界。
七十年代,由鱼子酱食家组成的俱乐部,在浅水湾酒店举办品尝会,每一汤羹鱼子酱价值二千元,会员是城中富豪。却不如礼云子矜贵。礼云子比鱼子细粒,如芝麻,珠圆形,是蟛蜞的卵子。香港人只知道鱼子酱,礼云子类似鱼子酱吧,其实是蟛蜞卵,俗称蟛蜞春。
蟛蜞属蟹类,比大闸蟹小很多,体积约一枚五角硬币,南番顺珠三角河涌纵横,蟛蜞生活在河道泥堤,若是涌道,则生长在石隙与泥床的地方。珠江三角洲是礼云子的特产,雌性蟛蜞到将要产卵季节肚腹上的一块厣藏着卵子,露出体外,熟后呈嫣红色,那么小小一撮卵子,称之为“礼云子”。
每隻蟛蜞身上只得很少量卵子,渔民须捕捉大量蟛蜞才得到一碗半碗,十斤蟛蜞仅得礼云子三両,非常矜贵,牠的身价由牠是席上珍馐所定,礼云子的美味难以找出一种食物有资格相提并论,最上等的鱼子难以嫓美。最佳吃法用薑汁酒清蒸,不加任何配料,入口甘饴,细腻滑溜,齿颊留香。当年广州富豪、珠江三角洲一带商家,知会水上人家凡有礼云子,全数照收,指定卖给他们,一旦收到,大事张罗,招呼好友,设酒席斗酒一番,分享美味。
礼云子有价,吸引水上人每到春末夏初放弃捕鱼而捕捉蟛蜞,珠三角河网,农历三月南风起,水上无雾,雄性出洞,初夏雌蟛蜞出动,捉一小篓雌蟛蜞,採出礼云子不足半碗,比燕窝难求。
要知道蟛蜞的样子,可到元朗湿地公园,以及米埔观鸟区,在湿地见招潮蟹爬行,蟛蜞与招潮蟹样子相近,不同的是招潮蟹双螯一大一小,体积略小,蟛蜞则生活在淡水河。
四书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之句。说的是士大夫的仪与乐艺修养。蟛蜞一般横行,偶然直行以双螯合抱,如古人作揖,礼云子雅号由此得来,为珠三角饮食文化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