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畔掀起“沈周文化热”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4-12
相城区阳澄湖镇,一代画师沈周的故乡。
提起沈周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人物。近年来,阳澄湖镇掀起了一股“沈周文化热”,传承沈周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和“仁义孝爱”的传统道德精神,弘扬本土特色文化。
阳澄湖畔处处“有”沈周
村庄有“沈周村”,湖泊有“画师湖”,河道有“思贤泾”,道路、住宅、建筑物有“沈周路”“石田路”“启南路”“思贤小区”“石田楼”等等。“沈周墓”也完好的保留了下来,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
多年来,阳澄湖镇一直注重收集整理沈周书籍、画册。目前共收集到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石田》画册、198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沈石田》等两本早期画册,以及多套《沈周书画集》《沈周·山水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和《沈周·中国好丹青大师条幅精品复制》等多册文献资料。
在对沈周先生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后,阳澄湖镇筹划成立“沈周研究会”。2015年开始,在相城区委宣传部、民政局的指导下,启动“沈周研究会”申报工作。2016年联合相城区文联开展了多次“沈周研究会”的申报讨论,制定了章程制度。
湘城小学开出“沈周馆”
2008年以来,阳澄湖镇湘城小学提出了“传承沈周文化、弘扬沈周精神”的办学目标,推动沈周文化“孝”“德”传承和山水画教育。学校先后组织老师学生通过对沈周生平、轶事以及走访了解,深入挖掘沈周文化的精髓,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文化设施,形成沈周文化氛围。开展沈周文化的系列活动,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从而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
湘城小学筹建了“启南书画苑”和“沈周馆”,为学生学习山水画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为画家传授提供了活动的基地。“启南书画苑”和“沈周馆”陈列沈周生平事迹、展览沈周高仿书画代表作品、展示学生获奖作品,既为全体师生了解沈周、欣赏沈周书画、展览优秀作品搭建平台,也为师生在沈周书画艺术的浸润下,感悟沈周文化的内涵提供了载体。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书法特色学校”“苏州市2016年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对学校的沈周文化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专题报道。
文化育镇连线“好人沈周”
今年,阳澄湖镇把“文化育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围绕沈周精神传承,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好人沈周”系列活动。
举办“沈周讲堂”。在学校、社区和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沈周讲堂”活动,邀请沈周文化研究专家、画家、沈周后人,讲述沈周的故事、沈周的画道和沈周的精神,并借助“沈周讲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全面传承沈周文化,弘扬“好人沈周”优秀品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阳澄湖镇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效。
评选“沈周好人”。围绕“好人沈周”特质,在全镇范围内推荐评选“孝悌好人”“乐助好人”“守序好人”“仁爱好人”“敦厚好人”等五类身边先进典型,将沈周淡泊乐观的处世方式、宽容乐助的生活态度、堪称完美的贤能品行,作为阳澄湖地域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提升现代文明素质的参照。
举办首届“沈周文化节”。今年是沈周诞辰590周年,阳澄湖镇计划举办首届“沈周文化节”,打造一个传承沈周文化、弘扬沈周精神的大平台,形成一个传承沈周文化、弘扬沈周精神的新机制。
相关链接
沈周与吴门画派
沈周生于1427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长洲相城(今相城区阳澄湖镇)人,病卒于正德四年(1509年)八月二日,终年83岁,葬于沈氏祖茔。
沈周出身于书画世家,在家庭的熏陶和祖父、伯父、父亲的亲授下,也酷爱文艺,诗书文画无所不通。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各名画家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中年时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时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纵观沈周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承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他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的壮丽清润融为一体,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他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沈周高蹈于名利之外,一生不出仕,远离官场,隐居乡里。他交友甚广,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他所居的“有竹居”,经常邀友举行文会雅集,吟诗作画,欣赏古玩。沈周为人敦厚,既笃于友谊,又孝敬父母。母亲外出,必相伴左右。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出仕,他以侍奉母亲而拒绝。在晚年,巡抚王恕和彭礼都想留他在幕下,他均以母老而谢辞。兄弟沈召少年得病,他陪弟同居一年多。其孝悌品行,深受时人称赞。
沈周性情随和,胸襟廓落。曾不耻卑微装饰太守府邸,以尽百姓服役之职责;买得他人失窃之书而无偿奉还,却不言卖者姓名;贩夫走卒持纸索画,一概应之,了无难色;对流传伪作也不加追究,甚至还为赝品题款,以救他人之贫。
沈周敦厚、随和、仁慈的性格,孝悌、笃友、淡泊的品行,使他成为吴中人士敬重的长者,其艺术也洋溢着淳朴、磊落、豁达、儒雅的气质,画艺广为人们称颂和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