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二月二龙抬头

浏览历史

二月二龙抬头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2-27
  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龙抬头
 
  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是一个和农业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传统上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旧时的百姓来说龙抬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龙抬头多在惊蛰之后,此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要准备春耕了。
 
  二月二龙抬头最早的记载在元朝之时,元朝末年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描绘元大都的风俗时说:“二月二,龙抬头。”传说这天是龙结束蛰伏,开始抬头,这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苍龙七宿”。
 
  传统天文学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分为二十八宿,表明日月星辰在宇宙中的位置。二十八宿被划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龙抬头抬起的龙头为角宿,苍龙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角宿为角,亢宿为颈,氐宿为胸,房为腹,心宿为心,尾宿和箕宿为尾。
 
  每年二月二前后的黄昏时分,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现于地平线上,意为苍龙已抬起头,故有“龙抬头日”之说。
 
  从继承来看,二月号和中和节关系匪浅。中和节起源于唐德宗之时,盛行于唐宋时代,在宋朝之时无论宋辽皆过中和节,如《辽史》卷五十三曰: “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舅族萧氏设宴,以延国族耶律氏,岁以为常。”但宋辽以后中和节逐渐演变为龙抬头。如清末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这里说了节日的变革,还说了在那时和现在一样人们会吃“龙鳞饼”,吃“龙须面”。妇女这天会停止针线活,害怕伤了龙目惹怒龙神。
 
  传说二月二日还是尧王的生日。如在日照市尧王文化研究会在尧王城遗址举行纪念活动,传承尧王文华,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南方地区认为二月二号是土地爷的诞辰,会给土地爷过生日,北方习惯在这天吃猪头肉,剪龙头,祭祀龙王。这种习俗差异和气候环境有关。
 
  北方气候干旱少雨缺乏水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求雨的龙王在北方更受欢迎,南方气候温润适合虫类繁衍,祈求土地保佑消灭虫患更为急切。这些习俗的差异反应了生活环境和信仰的关系。
 
  除了开始提到的吃“龙鳞饼”,吃“龙须面”外,在这天管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还要在这天吃猪头肉。旧时年前杀猪,正月过完后,年猪也吃得只剩猪头,部分地区也管吃猪头肉叫“吃龙头”。
 
  龙抬头禁忌中有许多禁忌是地方习俗,如网上说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但在北京的习俗却是“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地方习俗中有歧视妇女等不好地方,这不要迷信了,好听的信,不好听的咱不信!好的禁忌有在龙抬头后不要急着换薄衣服,要春捂秋冻才有利于健康。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龙抬头不仅仅是汉族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满族,鄂温克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其中鄂温克族在这天会停止打猎,将利器全部收到隐蔽的地方,否则龙神看见了就要发怒。
 
  在南方贵州报京侗族也过龙抬头,在这天习俗是接龙,以牛象征龙,赶一头小牯牛入寨。入寨后将小牛杀掉,将肉平均分给各家各产,名曰“吃龙肉”。
 
  龙抬头这天许多习俗都和农业有关,如《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