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江南人口味一直是“尚清淡”吗?

浏览历史

江南人口味一直是“尚清淡”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2-07
  江南之地山明水秀、富庶繁荣,宋以后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直至今天,江南依然如梦般吸引着世人,烟柳画桥、青山绿水,还有那长袖善舞、皓腕凝霜的女子,让人陶醉,真可谓“江南烟雨巷,富贵温柔乡”。
 
  赏景、阅人易,但品读江南人的口味就难了。许多初到江南的人不习惯这里的“寡”“淡”“甜”,甚至为此饱受“饥饿”之苦。事实上,要读懂“江南口味”,恐怕需驻足三年五载,于四时变化中、市井巷陌里方能真切感知江南烟火。
 
  南北饮食文化交融
 
  江南地域广阔,其含义在古文献中也是变化多样的。它常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且含糊不清。广义上,江南包括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长江以南地区。当代广泛认可的江南范围则是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虽说“众口难调”,但江南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主清淡、尚本味、近自然”的总体特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江南即属楚越范围,因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与水产品,“饭稻羹鱼”遂成为江南地区的主体饮食结构。
 
  魏晋以来,特别是永嘉、安史、靖康之乱造成大批中原士人南迁,使得南北饮食文化交融加剧。南宋王朝迁都临安,更推动了江南饮食业的发展。据史料记载,临安的著名酒楼林立,仅记述的就有29家,如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等;介绍的酒类有54种,“果子”一项中介绍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菜蔬”一项中记述薤花茄、脂麻辣菜等21种,“粥”一项中介绍七宝素粥、五味粥等9种,“糕”一项介绍重阳糕等19种。由此可知,当时的食品是相当丰盛的。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社会繁荣,饮食文化也达至巅峰。此时,“近自然、尚清淡”的口味偏好基本形成,并一直影响至今。其中,扬州饮食驰名中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其饮食之精巧、味道之鲜美无不称道。乾隆皇帝多次巡视江南,一次至扬州时,御膳房进上一道油煎豆腐菠菜,乾隆品尝后赞称“费省而可口,无逾此者”。回京后,乾隆常言“吾每饭不忘扬州矣”。
 
  如今,江南人依然尚美食、重养生,肯在饮食上花工夫,吃得有学问、有名堂。饮食结构方面,还是以稻米为主食,喜爱竹笋、绿叶菜等蔬食以及河虾湖蟹等水产品。主食除了大米之外,很多是以糯米、粳米制作的糕类,如薄荷糕、桂花拉糕、方糕、松糕、蜜糕等,还有青团、粽子等其他种类,不一而足。副食则偏喜好鱼虾湖蟹,特别是阳澄湖大闸蟹成为江南人招待贵宾的美食。饮食口味大多清淡、略带甜味,本地人少食辣椒、大葱、蒜、韭菜等口味浓烈的菜蔬。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