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的生活习性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4-07-26
阳澄湖大闸蟹由 卵孵化出幼体,到发育成成蟹有五个发育时期的形态: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形态的不同,生活习性也相差较大。刚刚从卵孵化出 来的幼体叫蚤状幼体,生活在海水环境中,营浮游生活。蚤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开始从海水环境向淡水环境中运动,活动能力较强。在淡水水域,大眼幼体经蜕 壳变成幼蟹。幼蟹的形态特征已与大眼幼体明显不同,而且活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在水中浮游过渡到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直至发育为成蟹。成蟹和幼蟹的 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
大闸蟹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及稻田的泥岸或泥滩的洞穴里,也喜欢隐蔽在石块、水草中。蟹穴的分布与其所在生活环境有关。在潮水涨落的江河中, 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而生活在湖泊、水库中的河蟹,洞穴比较分散,多在水面以下,不容易被发现。河蟹洞穴一般多弯曲倾斜向下,呈管状,洞口直 径大小与蟹体相当,长度为20~80厘米不等。河蟹的洞穴只有一个出口,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中保持一定湿度。一般一蟹一穴。
大闸蟹从幼蟹阶段起,就具有掘穴居住的习性。河蟹的掘穴能力很强,短则几分钟,就可掘成一穴,长则要数小时,甚至一昼夜。河蟹掘穴多选择土质坚硬的陡岸, 一般不在平地和缓坡上掘穴。在陡岸横向造穴,出土方便,进出无碍,洞口不易被土堵塞;土质坚硬,则洞穴牢固。河蟹掘穴时,主要靠一对螯足,步足辅助。先用 头胸部推泥,造成一个凹陷,再用螯足挖深,并用一侧步足扒泥,将泥送出洞外。遇到小碎石或硬块,即用螯足钳出。遇到较大障碍则躲开。这也是有些洞穴弯度较 大的原因。
大闸蟹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于洞穴中,夜晚才出洞觅食。由于河蟹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而且有柄能活动,故视觉非常敏锐,在极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有效地寻找食物和逃避敌
害。
大闸蟹左右对称的四对步足,伸展于身体两旁。由于每只步足的关节只能向下弯,再加上各步足长短不一,因而造成了河蟹的前进是所谓的“横行霸道”。爬行时, 各步足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地前进。白于步足长短不一,所以河蟹的横行也总是稍向前斜。前进途中如遇障碍,则通过变换两侧步足的运动方式而改变方向。
河蟹在相互搏斗或被其他敌害咬住附肢时,能自动断肢,迅速逃命。河蟹附肢的折断点都是在附肢基节与座节的关节之间。这样既可以防止流血,又可以从这里再生新肢。
大闸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着生长,逐渐转为杂食性,而且偏喜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畜禽血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其喜食。 由于在自然水域中,大闸蟹获得植物性食物要比动物性食物容易,因此在河蟹胃中多看到植物性饵料残渣。在饲料不足时,河蟹会残害同类。如果是抱卵蟹,则会用 螯足挖取腹部卵块充饥。因此在人工养殖时,要投足水草和饲料。
大闸蟹白天多隐蔽在洞穴或水草丛中,夜晚出来觅食。河蟹食量很大,一夜可连续捕食好几只螺类。但是,它忍耐饥饿的能力也很强,十天半月甚至更久不进食也不至饿死。河蟹在6~9月份生长旺盛,摄食量大。在其他月份,它们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在蛰伏越冬期间它们的胃中仅剩一些枯草烂叶或烂泥,保持最低代谢强度。
阳澄湖大闸蟹团购网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