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水井:定居农业的必备设施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7-25
史前遗珍
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人类结束四处游荡的生存方式后,把定居的地点选择在江河附近,临水而居,饮江河水。水井的发明又使得人类可以到远离江河的地方去生活,离水而居,饮地下水。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要感恩的井的发明人是谁?中国古代文献《世本》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吕氏春秋·勿躬篇》说:“伯益作井。”从考古发现看,把井的发明者说成是传说时代的黄帝和伯益并非荒诞之谈。
中国最早的水井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该水井出在第二层堆积下,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晚期堆积,距今大约6000年。该水井所在的位置,原先是一个天然的或人工开挖的小水塘,直径约6米,在水塘的周边插上一周木桩,免得塘岸不断坍塌。雨季塘内积满了水,日常人们就在水塘边取水。随着旱季的到来,塘内水位逐渐降低,人们为了取水,不断在塘内垫石到塘的中心中取水。在大旱季节,塘内的蓄水接近枯竭,人们为了用水,便在水塘的中部下挖而形成一方形水井。水井边长2米,距当时地表深约1.35米。河姆渡人营建水井的方法,是在原有的水塘中部,先打入四排桩木,组成一个方形的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去,为了防止排桩向里倾倒,再在排桩之内顶套一个方木框。为防止井口坍塌和取水方便,排桩之上再用长圆木做成井架。从外围的一圈栅栏及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以及苇席残片等情况看,水井上还盖有简单的井亭。
水井的大量使用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汤阴白营、临汝煤山、洛阳锉李、辉县孟庄、河北邯郸涧沟、山西襄汾陶寺、山东充州西吴寺等遗址都有水井的发现。其中,汤阴县白营水井是木构水井,最具规模。该井口距地表2.65米,略成圆角方形,井筒分上下两部分,上层边长约5.7米,深0.55米;下层边长约3.7米,深11米。上部井壁向外倾斜,下部井壁微斜近直,口大底小。井的四壁系用木棍呈“井”字形垒叠而成,圆形木棍均为带树皮的树干,似柳木或榆木类的不易朽烂的硬杂木。随井筒粗细的变化,上部的木棍长,向下逐渐减短,井字形木框的四端交叉处以榫衔接,榫外与生土壁之间填充黄土。叠压的井字形木架从口至底共有46层之多,最下层井架位于胶泥上,井底边长1.1~1.2米。白营人营造井的方法是先挖井,再于井壁垒叠圆木,以防止井壁坍塌。井底出土陶片很多,器型有较多的双耳罐、鼎、鬲、豆、盆、碗、瓮、斝等陶制生活用具。
关于井的发明和使用过去一般认为,以河姆渡水井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早于以白营水井为代表黄河中下游,后来由于河南舞阳大岗和山东济宁张山等地水井的发现,一些人开始认为两地的水井起源大抵同时,即都是在距今约6000年前。长江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两地的地理条件不同,水井的起源形式也不相同。长江下游地区的水井是由天然蓄水池逐渐掏深和修筑而成;黄河中游地区的水井是受挖窖穴渗水现象的启示,直接向地下深挖而成。
水井的发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个飞跃,它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福祉。有了水井,史前居民再也不必饮用暴涨江河中的浑浊地表水,清洁卫生的饮用水使得人们远离疾病,身体更加健硕;再不必为江河水的枯竭而一筹莫展,地下水的开发使得人们可以到远离江河的纵深地区开拓生存空间。地下水用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稳定了粮食产量,扩大了社群规模。在长江流域,位于
阳澄湖畔的苏州草鞋山遗址的水田中发现水井10口,其中35号水井是一口深1.9米的大型井,存水量可达近3立方米,能满足8处水田的用水。在黄河流域,殷周时期著名的依赖井水浇灌的“井田制”,有文献将其追溯到传说时代,《路史》卷五载: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设其中”。水井还用于手工制造业,临汝煤山遗址所发现的两口水井,分别坐落在两座陶窑附近,为烧陶工场的专用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