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现代节日变形记

浏览历史

现代节日变形记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6-21
  现在,中国人过节基本还是以传统节日为主,可是,不少人体会到节日味儿越来越淡,究竟淡在何处?想必与时代的冲击以及文化的“瘦身”有关,才能衍生出一些“伪节”。
 
  “这个年过得真是别有滋味,一家三口飞去香港购物旅游,尝遍各种美味小吃,体验前所未有的游乐刺激,逛街逛到眼花缭乱。最重要的是身心得到了放松,压力全抛在脑后,就是时间太短了,还得赶回去走亲访友呢!”80后女孩沈佳头一回和家人跑外地迎新春,既新鲜又难忘。她热爱一切新奇的事物,关于节日,她曾设想过许多新玩法。
 
  当前,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混搭”上阵,碰撞出无数“老节新过”的点子。然而,时代在交替,观念在更新,传统的节日氛围和过节心境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或因融合而衍生,或因冲击而演变。今天的节日体系中,传承和变异互不矛盾,彼此依存,全然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现代节日虽面临着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保护力度日渐式微,仪式感和内容淡化,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态势,让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感受人情浓意,所以要善待现在每一个节日,别将传统文化拒之门外。
 
  祭祖、贴春联、包粽子、赏月……
 
  割舍不了的文化血脉
 
  目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七夕六大节日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节日能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是与那些传统的民俗习惯、现代理念及文化精神息息相关。而传统文化本是融入血脉的东西,自然不易被割灭,千百年来传承不衰,表达出对祖先的一种尊敬。
 
  一年中最热闹、隆重的节庆要数春节,年俗活动丰富多彩,从前有敬天祭神、祭灶、贴春联、贴门神、放爆竹、吃饺子、逛庙会花市等等,如今敬天祭神那些迷信活动被逐渐淘汰,而贴春联、贴年画、拜年、包饺子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流传至今。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沈建东说,过去的人从腊八就开始进年,腊月是忙年,从收场到祭祖要花很长时间。人们吃的很简单,饮食上注重本草思想。“农耕文明时期,百姓生活单一,七几年凭票买米买菜,偶尔在节日上会奢侈一下,犒劳自己。老百姓感谢天,感谢地,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长辈们希望全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分享幸福快乐。”祭祖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这是对祖先的敬畏,从古时开始,家族式祭祖是以开祠堂的形式进行,解放以后就不多见了,此外,冬至、清明时节也有祭祀习俗。
 
  饮食文化也是支撑节日的一大特色,传统年夜饭上的每道菜为了讨个口彩,是有寓意的,并不是随随便便摆上桌,黄豆芽——如意菜,青菜——长庚菜,蛋饺——金元宝,笋干——节节高,鱼——年年有余。过去暖锅通常作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隆重登场,它还有个昵称叫“全家福”,如今人们改用电暖锅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为了保护环境得清洁。沈建东回忆起去年春节到农村拍片子的时候,看到村里人把草莓作为冷菜之一,撒上糖,说是新年的好兆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过好端午节。直到今天,老百姓每到五月初,就忙着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形状各异,馅料多口味。而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古人万万没想到小小月饼竟是一块大蛋糕,发展至今,品种繁多,风味多样,是中秋送礼的最好选择,当然成了商家炒作的一大风波。“事实上,一直以来,苏州人在节日里的美好祝愿从没改变过,只不过借助了不同的物质和形式去表达。”沈建东这样认为。
 
  商业味、消费力、假日化、文化“瘦身”……
 
  节日变形后的冷思考
 
  时至今日,不少人觉得节日越过越没意思,无非是“花钱买罪受”,何以见得?每逢节日,拉着爸妈、朋友上街“压马路”,挑几款新衣服,吃几顿美味大餐。传统过节形式悄然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某些最纯真最本质的味道。
 
  现代节日商业意味浓了,消费力度大了,假日经济涨了,而文化韵味“瘦身”了。在民俗活动里,烧头香涉及到商业味浓的现象。所谓头炷香,即第一炉香,据说新年的第一炉香功德最大,可得到最好的祝福和保佑。前不久,广东某市推出“竞投头炷香”活动,有人就疯狂地提出用10万元买头炷香,且不止一人有此想法。可见,烧香背后寓意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这些人的做法理智吗?临近春节,一些寺庙会纷纷提醒烧香者不要有攀比心理,有一颗真诚的心最可贵,因为“头香”也有自己心中第一炷香这层含义。
 
  人民网曾做过一项中秋节日调查,结果显示67.8%的人认为中秋节文化内涵渐少,商业味道渐浓;20.5%的人表示中秋联络感情,打通人脉,很累;只有11.1%的人觉得中秋品月饼、赏月,很有文化味道。一个充满文化诗意的“团圆节”如今变成了“送礼节”,并没有增加节日的融洽氛围,反而让人情变了味。
 
  节日倍增商业味儿,从某种角度看,百姓在节日的消费能力也逐步提高了。过去,人们在春节的活动半径很小,可选择的消费项目也不多,无非是庙会和购物,如今,节日消费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购物消费比重上升了,逢年过节,百姓向来有集中消费的习惯,现代商家正是利用传统佳节进行造势,急功近利地把握好每一次盈利的机遇,于是传统节日变成了SHOPPING日;流动性增强了,很多人选择旅游度假,消费移至外地;当然一些人的消费理念成熟了,不会随便就掏腰包。
 
  阡慧在一家会计事务所任职了一年多,平时工作忙碌,甚至鲜有机会过过周末,一年到头唯有春节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有假休。“假日里我最想做的是在家安稳地睡个觉,过几天优哉游哉的日子,或是和老公外出散心旅游。”但若是简单地把节日理解为放假,不遵照传统礼节和习俗,随心所欲地挥霍时间,节日文化就慢慢消逝了。
 
  文化是节日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决不能打上折扣,而现在,节日文化“褪色”了不少。其实,任何一种节日都有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如果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就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
  运用眼光、学习传统、尊重文化、追随时尚……
 
  绝不盲目的节日心态
 
  时代进步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节日在继承,节日也在创新,苏州人过节的形式、文化在慢慢丰富起来,不过以传统习俗为主的“苏式年”,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苏州人的共同记忆。节日虽然有了变异,却告诉我们,节日的心态绝不能盲目。
 
  年轻人接受西方文化向来比较快,越发爱上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反而对中国节日不以为意了。沈建东说:“年轻人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拒之门外,应尊重、保护、学习文化,不能盲目跟从时尚。”诚然,对比于新兴节庆,传统节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部分优秀的“宝藏”会永久地贮存在人们心里。在当下传统节日、西方洋节、新兴节日交叉融合的时刻,或“古为今用”,或“洋为中用”,彼此充斥着日益丰富的节日文化,现代人更要学着运用眼光,既不放弃传统文化,又不躲避创新思想,将每一个节过得够味儿、够精彩!
 
  还有多少节日可以“炒卖”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
 
  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不同,一些新兴节日近年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
 
  阳澄湖大闸蟹节,羊肉节,乡村节,旅游节,开捕节,刺绣节,美食节,啤酒节,家具节……
 
  这节那节,乱花渐欲迷人眼。仅仅在苏州,新兴节日就已经数不胜数,每年还在以一定比例往上增长。但是若要问老百姓,这些节日都是个啥,都是用来干什么的,没几个人能说的清楚。
 
  这些节大致都有如下特征:
 
  1.以某种吃、某种文化、或是城市形象的名义;
 
  2.政府主导,通常情况下呈现出来的是“政府搭台,经贸唱戏”;
 
  3.大小媒体悉数到场,媒体宣传强劲;
 
  4.明星阵容,央视主持人主持的大型晚会;
 
  5.出席嘉宾由警车开道。
 
  节庆经济学
 
  此节非彼节。这类节庆与普通的节庆有很大区别。
 
  普通节庆,排除舶来的洋节不说,往往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以天文,历法,数学或节气为先决条件,也有一些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永远定格的某一天。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与时令有着密切联系,与强身健体,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防范病嫉,邻里和睦相处,民族团结,欢乐,祝福,化解人之戾气等有关。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节庆通常是以推广某个地方的旅游、经贸、文化等特色资源为目的的庆典。理所当然地,节庆成了“炒卖”某个城镇乡村的手段,在中国的大环境背景下,政府就成了主导。而且中国的节庆被赋予一番中国特色:“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实际上,此类节庆并非中国的首创。它在西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一书出版之后,有关节庆营销的概念和方法,才逐渐被世界各国和企业所重视和实践,中国节庆自改革开放后十几年后开始大量诞生。
 
  类似节庆的经济学意义通常被概括为:成功的节庆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如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旅游者,带动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经贸活动直接招商引资及为学术交流带来新理念,改善城市软环境等等。
 
  事实上,操作得成功的话,一个节庆就能让一个地名家喻户晓,因此吸引来的游客以及后续产业链的延伸不可估量。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成功的节庆都是怎么“整”出来的。
 
  国外“节庆”怎么搞?
 
  戛纳电影节、慕尼黑啤酒节、著名的服装周,这些历史悠久的节庆每年都会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并不因为古老而拘谨,每逢节庆,全城居民出动的热情更是让人感叹。节庆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特色相结合,激活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一个节庆,能把一座城市炒卖出国门,不得不说是一门大学问。
 
  来看看慕尼黑啤酒节里有什么样的“花头”?
 
  慕尼黑盛产啤酒,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是慕尼黑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德语中,这个节日的本意为“十月节”,节日活动也不单纯只有啤酒一项。也许慕尼黑的啤酒太有名了,这个节日也就被外人叫作啤酒节了。
 
  在每年9月倒数第二个周六,在勒吉安维塞广场(Theresienwiese简称Wiesen)举行官方的啤酒节开幕典礼。广场上设有一些卖酒的帐篷。中午12点,慕尼黑市长打开第一桶啤酒,啤酒节才正式开始,所有参加的人开始欢呼畅饮。要观看开幕典礼,通常在上午9点左右到来,才能有好的位子。啤酒节规模很大,不限于这个广场,几乎席卷全市。到处都有卖酒的,从上午到深夜,人们坐在酒桌旁畅饮,或拿着啤酒杯涌上街头,逢人便喊“干杯”,不分男女老少。节日期间,有狂欢游行,有赛马,有街头戏剧表演、民歌表演和音乐会。近年来,本国和外国游客也纷纷涌入,多为啤酒爱好者。慕尼黑本地人倒不那么显眼了,也许都去卖酒了。啤酒节上的啤酒价格比平时略高,每升啤酒的价格在6到7欧元。啤酒节持续16天,在10月的第一个周日之后结束。
 
  慕尼黑啤酒节是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让人惊叹。以某年为例:有500万人次参加,消耗500万升啤酒,60万只烤鸡,80万对香肠,还有25万只啤酒杯不翼而飞,大多被作为“纪念品”带走了。
 
  “炒卖”路该怎么走?
 
  如果有人要问:中国还有没办节的城市吗?答案是:几乎没有。
 
  苏州当然也不例外,几乎个个区域小镇都有自己的品牌节日:螃蟹节、羊肉节、刺绣节……
 
  可是换一种问法再问:有把节庆办好的城市吗?答案仍然是:几乎没有。
 
  为什么呢?原因似乎很多很复杂。虽然以经济为导向,但是显然经济指标的背后,有我们所看不见的支撑物。
 
  有关人士分析,由政府来主导,就很有可能把举办节庆活动当作彰显政绩的方式,结果变成“为办节而办节”。
 
  既然办节是为了拉动经济,就要站在带动和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比如一只大闸蟹,它带着地域特色,是苏州的特色资源,可是这个特色要如何发挥对经济、地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呢?如果仅仅搞个开幕式、洽谈会,显然发挥的能量有限。“领导坐台、明星跑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做法不创新,节庆就只能是一场烧大钱谋小利的秀,注定了投入产出不会成比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逢什么节什么庆,老百姓几乎都被挡在警戒线之外。交警们大手一挥,就是一条路戒严,这样的节庆,似乎离老百姓远了点。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做没有群众基础。
 
  专家说,节庆活动首先应是群众参与,达到百姓自娱自乐,然后才是借助节庆活动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我们显然离这一点还很远。
 
  此外任何一个节庆经济现象,一定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或是文化创新,才能延伸其经济效益。譬如一朵梅花,单看是一朵梅花,仔细挖掘是太湖梅文化、梅妻鹤子、文人精神……梅花节去年做了很好的文化探索,但是,还有很多文化内涵的缺乏使得节庆难以链接起相关产业,很多节庆流于形式,主体深刻不起来,内容深化不下去,对本土经济的拉动和人文环境的推广自然有限。
 
  闸一闸品牌商城提示您:选购阳澄湖大闸蟹礼券、礼盒,要选择原产地购买!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