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我的购物车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阳澄渔歌千年不衰 培养数百传承人

浏览历史

阳澄渔歌千年不衰 培养数百传承人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11-18

 阳澄渔歌千年不衰 培养数百传承人

 

  近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正在江苏省文化厅官方网站公示。阳澄湖镇申报的苏州市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阳澄渔歌”和“民俗——圣堂庙会”两个项目,经条件审核、专家评审及评审委员会审议,成功入选该名单。因此,阳澄湖镇也是苏州市唯一一个两个项目同时入选的乡镇。
 
  阳澄湖畔渔歌伴了数千年
 
  阿公站船头,甩开膀子,缓缓划桨向湖中,一摇一推间,清亮的嗓音敲开了暮色的沉寂。你方唱罢,站在船尾的阿婆,顺势接上,一边整理着渔网,一边以歌声回应,你来我往间,尽显浓情蜜意……
 
  秋冬,是阳澄渔民丰收的时节,起早贪黑,渔民们驾着船,下湖捕蟹网虾,口中哼唱着即兴创作的小曲儿,唱的是鱼虾满仓的喜悦。渔歌唱晚,渔家人曾经最熟悉的场景,现下仍在阳澄湖一带传唱。流传了数千年的阳澄渔歌,迈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这是对阳澄湖镇人数十载对渔歌抢救性保护的一种嘉奖和鼓励。
阳澄渔歌作为吴歌嫡系之一,是以吴方言传唱的山歌,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唱腔委婉清丽、含蓄缠绵,从春秋吴国传唱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阳澄渔歌分为地方风情歌、私情歌、劳作歌、苦歌、戏文山歌等。形式为独唱、男女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伴唱。短的为四句或十来行,长的一般不超过百行。
 
  唱山歌是人们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出而作时,要唱“开场”山歌,日落而息时要唱“关箱”山歌。
 
  抢救渔歌走街串巷记歌单
 
  阳澄湖镇人,对于抢救渔歌的决心和恒心,阳澄湖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最有发言权。从进入文化站工作,这个冷不丁就爱随口哼唱渔歌的男人,就开始为了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奔忙着。
 
  阳澄湖镇圣堂河底自然村相传是阳澄渔歌主要发源地之一。这个位于阳澄湖西北岸的村庄,有400多户、1200余居民。从前,村民们下湖捕鱼、捉蟹,渔歌是随手拈来的即兴创作,吴侬软语,配上充满水乡风情的小调,劳作之余,解乏添趣,还能增进彼此感情。随着渔民减少,改做渔具生意,唱渔歌的热情似乎也慢慢减淡。
 
  2000年时,阳澄湖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做过全面的调查,真正能唱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且大多没有文化,不能留下文字资料予后人;50-60岁以上的人会唱的就不多了;40-50岁以上的人会唱阳澄渔歌的就寥寥无几了。青年人很少会唱阳澄渔歌,大多数甚至还不了解阳澄渔歌的历史渊源。
 
  渔歌不比流行乐,极具地域性,要用方言,要即兴创作。李雪龙告诉记者,从2000年起,阳澄湖镇对阳澄渔歌启动了抢救性保护。首先,是排摸出会唱山歌的人。走街串巷,是李雪龙的工作常态,有时接到一通电话,哪怕是周末他都欣然赴约,将渔民回忆的老渔歌,一字一句记录在册。通过上门拜访,面对面交流,阳澄湖镇文化站已收集了500余首渔歌。2007年,阳澄湖镇出版了第一本《阳澄渔歌》集,拟出版续集。
 
  渔歌传唱国际舞台展乡情
 
  有了歌单,还要传唱。阳澄湖镇文化站,组织年长的渔歌手带着年轻人,学唱渔歌、改编渔歌,试图让流传了千年的渔歌,更加顺应流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2013年,阳澄湖镇在相城区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阳澄渔歌演唱团,至今已吸纳了150多名队员成为阳澄渔歌主要传承人。高三妹和高凤根姐弟,从小跟着父母唱渔歌,如今成为职业歌者,以在基层宣讲和唱歌为生。今年6月28日,姐弟二人以及另一名歌手代表苏州,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亮嗓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晚会,在一众洋味十足的节目中,他们带有泥土芬芳的演唱,别具韵味,博得喝彩。高三妹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登上国际舞台,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
 
  今年,凝结歌者们心血的原创《山歌氽满阳澄湖》列入2015年度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重点项目立项。镇里还腾出300平米的排练厅,供歌手们长期练唱。
 
  从去年开始,阳澄湖镇在湘城小学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老歌手到当地中小学中唱渔歌、讲渔歌,随后由音乐老师对渔歌进行二度创作,定制适合学生传唱的曲子,利用音乐课教导。为此,学校成立了20多人的渔歌合唱队。此外,阳澄湖镇还计划出版针对学生的乡土文化教本、读本。
 
  延伸阅读>>>延伸阅读>>>
 
  圣堂庙史称东岳庙,始建于明初。相传农历三月廿八为玉帝生日,从三月廿六开始各路神司相继解饷到圣堂庙玉皇殿祝寿,称“上朝”。为期三天,史称:春会。
 
  每年农历三月廿六—廿八期间,阳澄湖镇及周围的沺泾、太平、渭塘,常熟横泾、辛庄,昆山巴城甚至连无锡等地民众都会自发组织队伍,先祭祀一番当方土地神后,用八抬大轿抬出陆云、猛将等各路大小庙神,前导是“起马牌”(即庙衔行牌)马夫和两面大锣(对锣)鸣锣开道,紧跟着一对对“十禁牌”、肃静”、回避”、万民伞”、銮“ “ “ “驾”、“执事”、“旗伞”、“灯幡”等,接着由丝竹音乐班边走边吹奏“行街”、梅“花三弄”、“中花六板”、“柳春阳”等古乐曲,后面即是各种会班、民间文艺队伍,有舞龙、打连厢、臂锣、托香、小拜香、挑花担、荡湖船、台阁小轿。还有一色黑衣密扣,手执红棍的“武松班”,脚踩木棍的“高跷班”,手擎铁索、拶指(夹指刑具)的“阴皂隶班”等等,在吹打弦乐声中缓缓而行,边走边演,经过之处各家各户、大小店面都要放鞭炮、燃香烛,沿路两旁观众成千上万。庙会期间,摊贩云集,百货小吃、卖艺杂耍等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即使大雨倾盆也不更期。
 
  解放后,庙会即停。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逐年恢复,冠以“文化节”雅称。2002年正名圣堂庙会,主要以民众自发组织为主,镇文化站、宗教办负责协调掌控民间团队(会班)活动进度,派出所、交警、城管负责维护交通及庙会现场秩序。2013年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圣堂庙会弘扬了道教文化,是历代阳澄湖区域民众延续民间信仰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地方特色活动。阳澄湖大闸蟹团购网转载。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