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无缝还是掩耳盗铃?——阳澄湖大闸蟹“双重授权”的荒唐逻辑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5-08-19
阳澄湖大闸蟹的金字招牌,是几十年蟹农汗水和湖水滋养出来的。2024年行业协会推出“湖区蟹(h)”和“高标准塘蟹(g)”的区分,本是一次进步:终于敢直面“湖区有限、塘蟹补充”的现实,让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
可偏偏,到了执行环节,某些企业摇身一变,竟能同时拿到两张通行证:一手“湖区授权”,一手“塘蟹授权”。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行业协会对此居然点头默许,不禁让人质疑:这是管理智慧,还是监管懒政?这是制度完善,还是利益输送?
一、双重授权,打着公平的旗号行混淆之实
一个企业既养湖区蟹,又养塘蟹,拿两类授权,协会说得冠冕堂皇:“这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可是,问题的关键不在“养多少”,而在“卖的时候怎么说”。
消费者听到的是“
阳澄湖大闸蟹”,却不会有人在销售现场一遍遍解释:“这批是湖区的,那批是塘里的。”对企业来说,把两者混为一谈才是最大化利润的手段。湖区蟹的稀缺性,成了塘蟹最好的遮羞布;塘蟹的产量,成了湖区蟹的营销噱头。
一句话:双重授权,给了企业一张“合法混淆”的许可证。
二、漏洞比湖水还深
1. 品牌价值被稀释
湖区蟹的稀缺价值,原本是阳澄湖的核心竞争力。可一旦企业两头通吃,塘蟹借着湖区的光环大行其道,真正的湖区蟹反而被稀释成了“概念符号”。
2. 消费者成为待宰羔羊
普通消费者哪懂“h”和“g”?看到授权证书就信了。花了湖区蟹的价钱,却可能捧回塘蟹。这不是“明明白白消费”,这是“明明白白被割韭菜”。
3. 小蟹农被挤压
湖区面积有限,湖区蟹农靠的是一片水、一张网的生计。可协会一纸“双重授权”,大企业既抢走湖区名头,又靠塘蟹铺货。小蟹农们辛苦养出的湖区蟹,被市场的喧嚣淹没,谁还看得见?
4. 监管形同虚设
投诉?甩锅塘蟹。追责?混淆概念。双重身份的企业玩起“左右手互打”,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永远摸不着头脑。协会看似规范,实则是在为企业的擦边球开绿灯。
三、协会的算盘
行业协会为什么要开这个口子?理由不外乎三点:
1. 数字好看 —— 湖区产量有限,塘蟹一进来,数据立马“水涨船高”,满足了市场需求,也让协会有政绩可谈。
2. 资本压力 —— 大企业手握资金和渠道,是协会的重要“靠山”。不给双重授权?企业另起炉灶,协会的权威还立得住吗?
3. 管理偷懒 —— 与其苦口婆心去监管真假,不如干脆放宽口子,一刀切“都授权”,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权力下放给了企业自己。
换句话说,协会看似在“管理”,实际上是在“放权”。消费者成了牺牲品,湖区蟹农成了陪跑者,企业成了赢家。
四、谁在为“双重授权”买单?
消费者买单:口袋里的钱被掏空,换回来的却是模棱两可的螃蟹。
湖区蟹农买单:几十年苦心养殖的湖区口碑,被大企业塘蟹的包装冲刷殆尽。
阳澄湖品牌买单:再这样下去,“阳澄湖”三个字迟早被稀释成没有温度的标签,和别处大闸蟹没什么区别。
唯一的赢家是谁?那些握着“双重授权”的企业。它们一边喊着“正宗湖区”,一边数着塘蟹的利润,笑到最后。
五、补漏洞比补网更紧迫
如果行业协会真的想守住阳澄湖的金字招牌,就该马上补漏洞:
1. 强制品牌分离:同一企业拥有两类授权,必须使用不同品牌,绝对禁止混用“阳澄湖”四个字。
2. 防伪系统直白提示:消费者扫码后,第一行必须出现“湖区蟹”或“塘蟹”,而不是藏在角落里的小字母。
3. 处罚机制:凡敢在宣传中混淆湖区与塘蟹的企业,直接吊销湖区授权。要么做塘蟹,要么做湖区蟹,别想两头占便宜。
4. 扶持蟹农直供:给湖区蟹农更多直销通道,让消费者能直接买到“真湖蟹”,不必被企业和协会玩弄于股掌之间。
六、结语
“双重授权”不是天衣无缝,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妥协。它让阳澄湖湖水清澈的招牌变得浑浊,让消费者的信任变得脆弱。
阳澄湖大闸蟹的名气,不是靠资本运作出来的,而是靠一代代蟹农守水、守蟹、守信用拼出来的。如果协会继续纵容“双重授权”,那就是在亲手掘掉阳澄湖的根基。
一句话:双重授权是企业的护身符,却是
阳澄湖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