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官网_阳澄湖蟹农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 在线提货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持螯赏菊:秋天留给中国人的浪漫仪式感

浏览历史

持螯赏菊:秋天留给中国人的浪漫仪式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5-06-08
阳澄湖大闸蟹
 
  每年一入秋,中国人的生活便开始缓缓铺展出一种独特的仪式感:风起,露重,篱下菊黄,蟹肥酒香。若问秋天该如何度过?大概没有比“持螯赏菊”这四个字更能勾勒出那份诗意与烟火气并存的生活图景了。
 
  说起菊花,它可不是寻常花卉。它是那种“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的顽强之花,深秋百花凋零,它却反而迎风而开,不张扬、不媚俗,清新孤傲。我国自古就是菊花的故乡,《礼记·月令》里就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这是对它最早的文字记录。而屈原《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则赋予了它更深的象征意味——高洁与坚贞。
 
  到了晋代,陶渊明简直爱菊成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至今仍是文人理想生活的代表。他说“菊花有佳色”,简简单单一句话,却道出了无数人心头对菊的偏爱。从那时起,赏菊便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与百姓共同的秋日雅事。无论是庭前屋后,还是市集庙会,到了菊花开放的时节,总有那样一簇簇姹紫嫣红、一丛丛摇曳生姿的菊花,把秋天装点得既温柔又热烈。
 
  而螃蟹呢?它是秋天味蕾的主角,是那个季节的舌尖恩赐。等第一场冷露落下,湖水渐凉,螃蟹膏肥黄满,正是“宜持以螯”的时候。于是菊花与螃蟹,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存在,竟在秋天这个恰好的季节里,结成了最让人惊艳的搭配。
 
  早在宋代,“持螯赏菊”就已经成为雅俗共赏的秋日风景。你看苏辙怎么说:
 
  > 无限黄花簇短篱,浊醪霜蟹正堪持。
 
  这句诗的画面感极强:篱笆边黄菊如海,手持蟹螯,饮一口浊酒,仿佛整个秋天都落在了舌尖上。李纲的《九月八日渡淮》也不遑多让:
 
  > 蟹螯菊蕊风味道。
 
  六字而已,却点出了风味之魂——蟹之鲜,菊之香,皆在秋风中恰到好处。还有方岳说:“菊留秋色蟹螯肥”,可谓妙到毫巅。
 
  等到了清代,“持螯赏菊”几乎成为秋季生活的标配。张问陶就有一首趣味盎然的《送蟹菊》诗,写一位朋友送来二十六只肥蟹和一百零九枝菊花,他高兴得“擘螯细饮千钟酒,绕径分栽五色霞”,最后连帽子都戴歪了——这是喝高了?不,是乐极了!袁学澜甚至记录姑苏重阳节时的盛况,说花农供应的菊花“百盆堆叠,名菊花山”,让人眼花缭乱。而吴友如的《对菊持螯图》中,更是描绘了一家老小围坐赏菊吃蟹的画面:室内四盆盛开的菊花,三个妇女、两个孩子,或酌酒、或剥蟹,一派温馨喜乐之景。这哪里仅是饮食?分明是一场关于季节与亲情的庆典。
 
  人们在食蟹时,还常常顺手搭配点儿秋日风物来佐景,比如枫叶、梅花、桂树、芦花……诗中常见:
 
  > 紫蟹膏应满,丹枫叶未凋。(陶商翁)
 
  > 夜来偷醉早梅旁。(陆龟蒙)
 
  > 持螯更喜桂阴凉。(曹雪芹)
 
  > 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方岳)
 
  但你若细品,便会发现,这些景物虽美,时节或偏早或稍晚,地点也多在山野溪边,并不如菊花这般贴近日常。菊花呢?随手可得,篱笆屋旁,亦可盆栽进室,不仅花形奇巧、花色纷呈,还自古就有高洁之誉。因此,它才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持螯”时的最佳拍档,一如秋天里最灵魂的配角,让整个季节的味道更加完整。
 
  宋代方回在诗中说得极妙:
 
  > 菊花与汝作生日,螃蟹唤我入醉乡。
 
  这不是巧合,而是天地间一种恰好的安排——菊花盛开时,正是蟹膏最肥之日。于是一桌热气腾腾的清蒸大闸蟹,一壶澄澈的黄酒,几盆篱下盛开的菊花,再加上三五亲友的笑语……便构成了这个季节最风雅、最接地气的生活图景。所谓“人间清福”,大概也就如此了。
 
  或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地方——我们在四季流转中,找到生活的仪式感,在稻谷丰收、蟹肥菊艳的时候,不忘细细体会自然给予的滋味。那份由味觉引出的审美情趣,由嗅觉、视觉引出的文化联想,把一个秋天过得浓郁而生动。
 
  如今,虽然时代早已不同,但“持螯赏菊”的美学传统依然存活于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每到九、十月,城市里的菊展、老街里的螃蟹铺、家庭聚餐桌上的蟹壳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段流传千年的浪漫。
 
  所以,当下次你端起一只热腾腾的大闸蟹,不妨在一旁摆上一盆黄菊,慢慢剥蟹,轻酌一口,感受那一缕穿越古今的秋意。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只是吃螃蟹、赏菊花,更是在过一种属于中国人的诗意生活。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一颗星 两颗星 三颗星 四颗星 五颗星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